关于地名的探究一直是我的兴趣,中原地名探究是我的第二个专题。之于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历史和地理的过程,通过对地名的认识抑或是重新认识,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其中有故事、有情怀,有山川,有河流,更多的是神州大地上先民们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的奋斗历程。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愚公移山》
这位妇孺皆知的愚公,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了上天,移山成功。而愚公移山之地,就位于我们今天要说的河南济源市。
地名由来
济源之名始于隋朝——隋开皇十六年(年),析轵县北部置济源县,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济源自得名以来,未再更改,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
济水在古代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远古时期济水的源头在王屋山,据《尚书·禹贡》载:“导沇水,东流为济。”
沇水即王屋山上太乙池之水。那么谁导沇水呢?
宋徽宗在封济渎诏书中说:“朕惟百川,莫大四渎。禹导沇水,是为济源。”也就是说,是治理黄河的大禹将王屋山的沇水疏导成为济水的源头。随着山川河流的变化,太乙池之水穴地潜流到济源市内的龙潭寺、济渎庙内北海池复涌为泉。
▲济渎庙
现今济水已不复存在,龙潭、济渎地名尚在,但清澈的河流和喷涌的泉眼已经消失了。在《济源县志》上,数十首关于龙潭和延庆寺的诗作,依稀可见龙潭当日的风韵。
延庆寺内,四令堂前,镶嵌着北宋皇祐五年公元年的、知军州事河南富弼的一首《七绝·题龙潭》:
“乱山深处一龙潭,竹削琅轩水泼蓝。
更倚云岩构兰若,直疑风物胜江南。
古时济水与黄河、淮河、长江并称“四渎”。现在“四渎”只剩下三渎了,但是因“四渎”源头而得名的城市,则只有济源一个了。
河源虽然存在,但属于广东,为连平河、忠信河、新丰河之源。并非黄河之源,所以与“四渎”并无关联。
江源也有地名存在,在吉林省,或为浑河之源,也和“四渎”扯不上关系。
▲桐柏山周边地图
淮源则指桐柏山,确为淮河之源,但并非行政地名,不是城市的名字,现今也很少使用。
▲济源地名变迁
济源自夏朝“原”开始,至秦开始建县,第一个县名为轵县,距今已逾余年。
自秦至隋,基本上以轵县为主线,其地亦有沁水县、王屋县等并存;自隋以后,则是以济源为主线,王屋、河清等逐渐淡出,自元以后,济源独存,直至今日。
轵县
轵县得名自古轵国是战国魏轵邑,秦置县,属河内郡。
轵县历两汉魏晋北朝因之。隋开皇三年()废。唐武德元年(年),复置轵县,属邵州。贞观元年(年),复废入济源县。故址在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
▲济源风光
济源,由河南省直辖,位于河南省西北部。面积平方公里,人口72.7万,是中原城市群14个核心发展区城市之一。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