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城西30公里,有一个叫延秋的村子。这里曾经是隋唐皇家园林——西苑的西南隅,曾为皇室游冶之所。史籍所载“洛州西南四十里寿安县有万安山”以及“洛城西南万安山有玉泉寺”等语,均指延秋村一带景致。这些山与寺,在如今的延秋村仍有古迹可循。
讲到延秋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要说龙潭寺大家一定都知道,而龙潭寺就位于延秋。
龙潭寺
从古至今有很多大诗人曾描写过龙潭寺的景观
《九龙含翠》
张美
郭外探芳径,悬挂万树清。
台高风气肃,龙卧水华磬。
翠阁凌霄汉,雪山列障屏。
倚栏频送月,瑶草媚沙汀。
明代诗人张美诗中描写了洛阳龙潭寺和龙池沟高台翠阁,池清花磬,葱树高悬,雪山列屏,且有幽曲芳径相通的宜人佳景。
《龙潭寺》
王铎
南别关河野寺行,澄潭犹在半崖倾。
残花不画英雄泪,旧磬如闻铁马声。
龙去山空圆月古,狸穿冢断浅云横。
禅房灰劫须臾事,不独元戎感慨生。
这是清初洛阳书法家王铎到龙潭寺游玩写下的诗作。
《游九龙潭》
武则天
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
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
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
这首《游九龙潭》的作者是武则天,相传是她与太平公主一起游龙潭寺九龙潭时写的。
洛阳素有“八大景“、“八小景”之说,龙潭寺里的“龙池金鱼”便是洛阳八小景之一,龙潭寺现位于洛阳郊区辛店乡延秋村北面的秦岭幽谷。
相传“延秋”这个名字和女皇武则天还有一段渊源
据说,武皇十分喜欢这里的美景,下令在此修宫殿、建粮仓,将此辟为别苑,每年夏天都要到此避暑。
有一年夏天,武皇又来这里居住,秋天将过仍不愿回宫,且写了“延秋”二字,将来接她回宫的人打发走了。
狄仁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悄悄派人烧了粮仓,逼武则天回宫。武皇虽然很生气,但也明白了臣子的良苦用心,就不再追究粮仓失火之事了。
从此,龙潭寺旁的村庄以“延秋”二字命名。
由此可见武皇对此处的喜爱,也可想见当年龙潭寺周遭建筑应是颇为繁盛。寺东山顶,据传为当年武则天行宫的粮仓,现在尚能在土中刨到青黑色的碎砖石,更是能在山顶上刨出已经炭化了的黑色小麦,当地人称之为“火烧麦”。
这条山谷人称龙池沟,也叫龙潭沟,历史上这里池清花馨,景色秀丽。
最为奇特的是,谷深处有一深潭,人称“龙池”,池中有泉,清水终年汩汩流淌,里边有红、白、黄、青、黑五色鱼条,长年不见老的死、小的生,成为河洛一绝,由此才命名为“龙池金鱼”。
“龙池”后边就是龙潭寺,又名九龙圣母庙,殿堂华丽,规模庞大。让人遗憾的是,抗战时期日寇侵洛,将这里作为监禁民夫的集中营,并炸毁了古寺和“龙池”,只留一片残垣断壁。
让人惊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寺庙重修,池中竟又生出五色金鱼,让人惊叹。
关于“九龙圣母庙”和“龙池金鱼”还有这样的一段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龙池沟旁住着一户人家。有一天,这家的姑嫂二人在山谷中采蘑菇,走着走着,嫂子感到口渴,就来到龙池旁喝了几口泉水。
谁知泉水入肚,嫂子忽觉小腹阵阵作痛,赶紧喊小姑子。小姑子认为嫂子是临产了,忙跑回家,取了早已备好的襁褓,提了一罐杂豆汤,匆匆赶回龙池。等她到了池旁,只见嫂子躺倒在地,肚皮裂开了,身上有九条小龙爬来爬去。
小姑子“啊呀”一声,吓得晕倒在地,手中的瓦罐一下子摔在龙池旁碎了,罐中的豆汤流进池水中,汤中的豆子变成了五色游鱼。
等到她们的家人赶来时,只见龙池旁金光闪烁,嫂子已化作金光飞入池中。为了纪念嫂子,人们在龙池旁建了一座寺庙,为嫂子塑了像,尊其为“九龙圣母”。
到唐宋之时,慕名到龙池观赏五色金鱼者络绎不绝。这些人中不但有老百姓,更有达官贵人、皇族政要,级别最高者当然是女皇武则天了。
据说,武则天为了观赏龙池金鱼,曾专门派人在龙池旁建了一座行宫——延秋宫,日夜流连于龙池旁,欣赏五色金鱼戏水游玩之态。
而今的龙潭寺规模不大,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冬日温暖的阳光洒在老旧寺院的墙上,让人似乎能走进历史的记忆中。
寺中各处立着多通古碑,又以明代石碑为主,其中不少是近年从寺南部一巨大洼地中发掘出的。
细观碑文,其上有讲该寺自汉而下的历史的,有述各代重修古寺的功德的。其中一碑上就镌刻着武皇赞此处风光的《游九龙潭》一诗。
龙潭寺里的这对有着悠久历史的最佳CP,一同在洛阳的土地上互相陪伴了千年。
在某种程度上龙潭寺也不是一座普通的寺庙,而是一段篆刻在洛阳历史里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流逝,洛阳会变,龙潭寺也会变,不变的是那段记忆,因为这是洛阳历史的血肉,是洛阳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工、在老城、在涧西、在瀍河。这样的“洛阳历史”还有很多。他们正静静的在角落里等着。你会忘,我会忘,但总有人会铭记着它们,把这些历史发掘出来,穿越千年重现在我们面前。
也许时间会很久,但它们都在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