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置崇山于老城(今吉卫镇老卫城),后撤卫改置崇山千户所。花垣县县级建制始于明洪武三十年(),置镇溪军民千户所,分镇溪崇山寨为十里,自高岩河分界,下四里为今吉首地,上六里为上六里为今花垣县域,旧称“六里苗地”。
清雍正八年(),设六里同知,雍正十年改六里为永绥厅,治吉卫吉多坪。嘉庆二年(),升永绥厅为直隶厅。嘉庆七年,厅治迁花垣(今县城)。
民国元年(),改直隶厅为行政厅。次年,改永绥厅为永绥县,属辰沅道。民国24年属湘西绥靖处。民国25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年11月和平解放,同时成立县人民政府,治花垣。属沅陵专区,年改属湘西苗族自治区。年9月,永绥县改名花垣县。辖地、治所不变。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州。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花垣县面积.69平方千米,年末户籍人口373人,苗族占总人口的89%。年,花垣县现辖花垣、边城、吉卫、龙潭、民乐、麻栗场、雅酉、双龙、石栏9个镇;长乐、猫儿、补抽3个乡。
国家高速G65包茂高速公路过境,省S10张花高速和包茂高速在境内会和。湘西机场位于花垣县老天坪村,规划建设的渝湘高铁在花垣过境设站。
花垣是古朴神秘的“百里苗乡”。苗族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拥有世界非遗苗族赶秋节,苗鼓、苗族古老歌、苗医药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苗族武术、苗戏、椎牛祭、花带、接龙舞、司刀绺巾舞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跳仙、盾牌舞、开山舞、吃猪、傩戏、上刀梯、下火海、踩豆腐等苗族绝技艺术丰富多彩;苗语文、苗画、苗绣、苗族生成哲学等苗族文化古朴神秘;花垣县是苗族巴岱艺术之乡、唢呐艺术之乡、苗山歌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苗绣织锦艺术之乡”、“全国蚩尤文化研究基地”、“东部苗语标准语发音地”。
花垣有“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边城茶峒,崇山卫城遗址,八排、大小龙洞、尖朵朵(乌崖)瀑布,古苗河,清代乾嘉苗民起义领袖石三保的故乡和起义策源地,雅酉红石海,金龙苗寨,油麻苗寨,扪岱石头苗寨,夯来苗寨,尖岩沙科梯田,石栏杆,紫霞湖花海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花垣城(年)。
聚会的人民
七十年代的建设中路和政府,那时候车很少,只有人。
老政府门楼已经找不着原来的模样。
旧时的浮桥(老百姓称五拱桥,因桥有五孔而得名)。
解放前的永绥(花垣)民报
年11月下旬,在湘川交界的湖南花垣茶洞,刘邓大军搭浮桥进军大西南。解放前进军大西南搭浮桥位置就是现在的拉拉渡渡口。
茶峒的老照片,那时候叫茶洞。
可是翠翠已不是那翠翠。
清水江是茶峒的灵魂
茶峒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的西北方是四川、重庆,西南是贵州,地处在三省交界点上。这里是内地入川渝、进黔的必经通道,更因为酉水河的水利之便,亦是川黔土特产、货运的水旱码头。因而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繁华,成了商旅云集之地和兵家必争要塞。可以说,酉水河是小镇的灵魂之所在,没有酉水河便不会有水手,不会有那些描着弯弯眉与水手关上房门撒野却又重情重义的多情女子,更不会有二老和翠翠的故事。
茶峒原来的集贸市场,现在是百家书法园广场。
昔日边城茶峒码头。
拉拉渡还是那个拉拉渡。
年前的茶峒洪安大桥,过桥就是重庆。
小龙洞。
龙潭镇纵横交错的农田。
六十年代的花垣农民是这样灌溉农田的。
原老纸厂厂房现已经濒临倒塌
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因为这里有家出名的酸汤饺。可你见过它的全貌吗?因为它的庭院已经建起了门面很多年了。
大会堂,我不知道00后的人还知不知道这个地方,因为它已经拆很多年了,且躲在街道后米处。
这是里面的样子。
解放前的花垣汽车站。
花垣汽车站。
花垣的老车站,现在的边城广场。
汽车站对面的民族商场,现在还在。
医院医院,医院简介里未提及这段历史。
年下寨河大桥(注意,那时候还是绿色篷布的货车)。
九十年代末的下寨河大桥。
老花中。
花中科学楼。
花中育才楼。
塔里电站。
塔里电站。
20年前赶秋路的体育广场,孤零零的在城北。
赶秋节。
排碧的赶秋节。
排碧的赶秋节。
图片你看出是哪里么??
十年前的花垣街道。
花垣一所中学,叫吉卫民族中学。
十八洞村的那个土坝子,人还是那些人,唯一变的是已经是石板。
椅子还是那个椅子。
本文配图均为网上转载,感谢每位拍摄和提供珍贵影像的作者,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追溯原作者,如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告知,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删除,谢谢。
·END·
监制/角角
主编/麻麻
编辑/王向远李艾家石群方
审核/黄沙沙尚欣
更多资讯
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