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潭 >> 龙潭资源 >> 正文 >> 正文

孙氏聚集地莱芜

来源:龙潭 时间:2023/3/16
北京看痤疮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m/mipso_8578725.html

莱芜,古称“嬴、牟”,别名凤城,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莱芜为山东省原地级市,年1月正式撤销地级莱芜市,辖区划归济南市,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为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

莱芜区共辖8个街道、7个镇,分别是凤城街道、张家洼街道、高庄街道、鹏泉街道、口镇街道、羊里街道、方下街道、雪野街道、牛泉镇、苗山镇、大王庄镇、寨里镇、杨庄镇、茶业口镇、和庄镇。莱芜区人民政府驻凤城街道凤城西大街号。

山东是中华孙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当代孙姓在山东境内各地区的分布相当稠密,莱芜的很多村庄都有孙姓分布。

以下是莱芜孙氏聚集地分布情况。

凤城街道

西关村,村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长约2公里,境内有南北向的5条主要干道贯通,自东向西有胜利南路、凤凰路、文昌街、北坦南路等。该居委原属人口人(其中回族居民多人)。西关人口聚集,姓氏颇多,据初步统计,现有多个姓氏,其中以张王杨毕、李赵孟孙、吕房马甄、纪任贺何、亓邓陈巩、于刘韩高、谷蔺曹方卜等20多个姓氏者居多。

董花园村位于莱城东部,境内街道整齐,楼房林立,商贸兴隆,文化路、鲁中大街、大桥路、鹏泉大街、花园路从村中穿过,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原村距莱芜老城约有2.5公里;现在,村庄已完全融人城市之中。据《董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年)董姓人家由江苏省沭阳县迁居官厂,复迁至此建村。因邻村多以花园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董家花园。今董家花园之董姓不复存在,村中多为乔、窦、郭、陈、孙、谷、亓、宋、李、贺、傅、毕等姓,且均衡分布。各姓家族中都有各自特点,如乔家世代多经商,孙家出文人墨客。

石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南角。据村碑记载,石姓于康熙年间从石花园村迁此建村,以姓名村,取名石家庄村。石家庄村已有余年的村史。建村初期只有石姓,董、孙、许、吕等几姓陆续迁此,其中石姓人口占50%以上。

孟花园村位于莱芜市区。据《孟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孟姓由白龙迁此建村,因邻村以花园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孟花园村。孟花园村有孟、任、孙三大姓氏。除孟姓外,任姓由东关迁入,孙氏由大桥迁入。

张家洼街道

西王善村位于莱城北8公里处。据《吕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吕姓由大芹村迁此建村,因址在东王善西,以村名村,故名西王善。”据说,李氏要早吕氏两代,由章丘郇家庄迁此,并在村里栽下槐树作为纪念。如今,这棵老槐树粗三围。原来树下建有一关帝庙,百姓以祈求平安,现早已被毁。村中有李、吕、孙、亓、任、张六姓。

北山子后村位医院西南,地处平原。山子后村于明朝洪武二年,从河北枣强县迁居于此,因地处矿山北麓,故而得名。村人主要有段、谷、孙三姓氏。

鄂庄村位于莱城东南3公里,地势平坦。全村口人。据村碑记载:“鄂庄”,明朝初年滕姓由沙岭子村迁此建村。相传村东有鄂王坟,曾名鄂王庄,后简称“鄂庄”,与宋家庄为一行政村,村委驻地。今全村共有20姓,张、吴、魏、亓、滕、段、曹、雷姓人口居多,李、韩、毕、孙、金等姓是近年迁来的。

劝礼村位于莱城西南7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2公里处。地处丘陵。据《亓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亓姓建村,因四周是黄土岭,曾名圈里。后人厌其不雅,清朝时改称劝礼。劝礼村自建村以来就有亓、张、魏、孙、杨姓村民在此居住,亓姓人口居多。

五龙村位于莱城西南10公里处,属纯山区地带。五龙村建村时间较晚,据记载:“大明崇祯七年由亓氏从坡草洼迁此建村”,至今有年的历史。过去村里有亓、王、李、刘、张、高、孙、雷、郭、田、闫11姓氏村民居住,田姓已无后人,亓姓人口居多。

薄板台村位于莱城西南13公里处,莲花山北麓。地处山区。据《张氏谱》记载,明朝末年张氏由杨家峪迁此建村。原名张家庄,因村旁多薄板石,民国初年改称为薄板台村。村中有张、刘、亓、赵、孙、李6姓。

南毛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南6公里处。地处丘陵。据村内原土地庙碑记载:明初毛姓建村,以姓名村毛家庄,后因重名冠以“南”字,故名“南毛家庄”。南毛家庄村居民有孙、邵、亓、窦、蔺、王、钱、巩8姓,孙姓、窦姓为大户。

北王庄村地处莱城南部山区,距莱城7.5公里处。据村碑记载:清朝初年,石姓由石家花园迁至,王姓早居,故名王家庄。因与邻村重名,冠以北字,改称北王庄。现村人口中有孙、李、吴、张四大姓,吕、谷姓人口较少。

纪家庄村位于莱城以南10公里四山环抱的小凹地里,新甫河西岸,坐落北山脚下。明嘉靖年间,纪姓由东温石迁此建村,以姓名村纪家庄。因重名,年经莱芜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纪家庄村。姓氏有纪、孙、刘、蔺、何、吕、任、许、赵、朱、洪等11姓,纪、孙、刘姓人口居多。

南十里河村位于莱城东南6公里。新甫河从村中穿过。据传明天启年间,刘姓迁此建村,此后,张、孙、董、亓姓陆续迁入。张姓一部分从铁车搬来,一部分从张家公清迁来;孙姓从孙家庄搬来;董姓从董家林搬来;亓姓是从坡草洼搬来。

关帝庙村位于莱城东南3公里,高庄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约2公里处。关帝庙村共有5个姓氏:李、刘、谭、樊、孙。

鹏泉街道

程故事社区居委会年3月12日正式成立。村中自明以来有程、李、赵、孙、亓姓在此居住,程、李两姓人口居多,过去村边曾有吕家林、张家林和丁家林,但三姓皆无后人。

孙故事村位于莱城东5华里处。道光初年的孙仲义,官封九品,例授承德郎;孙汉鼎,曾为四川兵马提督。孙正范幼入私塾,学习刻苦,天资聪颖,学识渊博,善书法,写过很多碑文。孙氏族谱就是他亲笔所书,字迹工整,笔力刚健,形态娟秀,无一懈笔。

北孝义村位于莱城东北7公里,孝义河西侧。地处丘陵、平原相接地带,村中姓氏有李、狄、王、张、刘、杨、尚、陈、田、孙、亓、吕、高、韩、董、孔等,多为“坐地户”,近又有徐、谢等姓迁入。

北连河村隶属莱芜经济开发区鹏泉街道办事处,位于莱城东北6公里,新泰铁路东侧,地处丘陵。据《王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王姓由苗山村迁此定居,因住沙河北岸,曾名连河,后因三村重名,该村居北,改称北连河、该村之初有孙、王、任、田四家,后来毕、郭、狄、吕等陆续迁入,其中孙姓占55%。

官厂村坐落于汶河南岸,莱芜市区东南。国道由南向北穿村而过。据村碑记载,官厂村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年),董氏祖迁此建村定居,因此地三面环水,水草丰茂,故旧时曾为官府的牧马场,所以得“官场”之名。现村中有吕、尚、亓、孙、丁、李、邹、杨等共计28姓。

前盘龙村位于莱城东南8公里。前盘龙村地势平坦。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年(年),段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南苗山,后由南苗山迁至本村,因址在诸盘龙东南,故名前盘龙。村内有段、王、孙三姓。

东龙崮村地处凤城东北,东龙崮村因村西有一座小山,呈南北向,长约2公里,山峰绵延起伏,其形似龙,故名龙山,因村在山东,故名东龙崮。东龙崮村建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建村初只有田、孙、姜三姓,其后鹿、王两姓先后迁至,其中以王、鹿两姓最多,占全村人口80%。

古城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5公里处。据村碑文载,古城村始建于秦朝以前的周朝,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古城村分为五个自然村:郑古城(又名大古城)、冯古城、田古城、小古城、南岭子。村中现有郑、吕、冯、田、孙、李、王、沈、蔺、牟、刘、刁、亓、孔、宁、尹、赵、景18姓,以郑、吕、田、冯、孙姓居多。

林马庄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2公里,秃妮山西麓。据《张氏谱》、《吕氏谱》记载,林马庄村建于明朝中期,因西临方下河,路人常在河内饮马,故名饮马庄。后谐音成林马庄。村中现有吕、耿、任、田、刘、亓、王、孙、张、芦、黄11姓,以吕、耿、任姓居多。

小冶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2公里。相传宋属莱芜监十八冶之石门冶。因冶炼规模较小,故名小冶。小冶村现有张、宋、郑、姜、刘、闫、仲、李、吕、孙、陈、田、杨13姓。张、宋、郑姓人口居多。

陈林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8公里,口镇东北5公里处。据陈氏谱记载:陈林始建于元朝,陈、尹两姓居此,以姓名村陈尹庄,后陈姓成为大户,周围林木繁茂,改称陈林村。本村居住着陈、尹、王、卢、黄、朱、李、张、孙、亓、刘、吕、韩、杨、栾15姓,其中以王氏居多,占全村人口60%以上。

下毛家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以北18公里,口镇北5公里处,地处丘岭。据毛氏墓碑记载,明初毛姓由毛家庄迁此建房修圈,以牧羊为业,众称毛家圈,久成村名,后因重名,该村居南,改称下毛家圈。下毛家圈村共有9姓:刘、韩、陈、张、亓、孙、李、王、宋,以韩姓人口居多。

太平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5公里处。户,口人。《张氏族谱》载:“惟推北宋宣和年间山西太原知府张亨为始祖至如是已四十二年矣”,及访张亨坟冢墓碑,又据莱芜县志载,始建村于北宋宣和年间。以后李、刘、韩、赵、毛、孙、狄、亓、程等姓氏迁入,子孙繁衍不息,李姓人口居多。

刘陈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西北14公里,口镇西南6公里处,户,口人。据村中现存古碑记载:“元初村人刘禹曾授镇国将军左副大元帅之职。夫刘氏莱芜土人也,前五世纪在此定居,建村始在宋朝。”刘陈村由刘姓建村,明朝中叶,由山西迁入许多住户,姓氏增多。有刘、郭、亓、李、焦、辛、吴、许、孙、常、乔、张、董十三姓。刘姓人口居多,郭姓次之。

羊里街道

仪封村位于莱城西北17公里、镇政府3公里处。为羊里镇第一大村,全村户,口人。仪封村人自建村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村中现有卢、孙、李、韩、吕、陈、耿、杜、高、曹、纪十一姓,其中以卢氏、孙氏、李氏为多。

孙官庄村位于莱城西北19公里、东南距羊里1公里。户,0口人。据村碑记载,明朝张姓建村,原名埠前官庄。后易名小官庄,因孙姓人丁兴旺,年改称孙官庄。孙官庄村共有孙、陈、张、杨、刘、韩、董、马八姓人家,张姓最早建村,现以孙姓人口最多。

仪封洼村距莱城15公里,地处汇河之阴,现有人口人。据《李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三年(年)始祖-诚自河北枣强、冀州移居莱邑县仪封村村东,其地势低洼,故取名为“仪封洼”,且有“菊花桥”之说。以后,又有孙、殷二姓聚居于此,具体年代不详。李姓为大族,人口占全村的五分之四之多

城子县村隶属莱城区羊里镇,位于莱城区西北部20公里,羊里镇政府东3公里处。姚口公路从村南穿过,地处平原,有户,人口人。城子县村自商代末年有于、刘、李三姓迁入此处(坐地户),后有朱、王、孔、孙、田、魏、杨、吕、陈、黄迁入,计13姓,以朱、王人数最多。辈分排序:復--仕--在--珩--廷--得--化--元--学--洪,本地族谱记载“始祖孙复振,祖居柳黄沟,越数载。。。。。”因为祖碑记载阐述地址不是很详细。

孙王石村隶属莱城区羊里镇,地处莱城区羊里镇西北部,距莱城20公里,距镇政府约2.5公里。人口人,地处平原,溃龙河在村庄的北面,横贯东西,两岸风景秀丽。据《孙氏族谱》记载,明弘治年间,孙氏由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村附近有石王庙,冠以姓氏,曾名孙家王石,后简化称孙王石。孙王石,由孙氏祖先孙伴建村,至今全村仍独姓相传。辈分有,文、立、谈、元、慎、修、仁、厚(音)、德(音)、广(音)、吉(音)、传(音)、永(音)、久(音)。

杨王前村位于莱城西19公里、羊里镇政府西约3公里处。地处平原,一条东西大街通往09公路,全村户,口人。杨王前村有9姓,张姓口人,杨姓口人,孙姓84口人,郑姓77口人,孔姓75口人,高姓68口人,胡姓53口人,朱姓21口人,李姓3口人。

杨王后村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东南距羊里村3公里处。户,口人。据《杨氏谱》记载,明洪武四年(年)杨姓由莱阳县迁此建村,因村子东南有一石王庙,冠以姓氏取名为杨家王石,后简化为杨王石。年分为两个行政村,即杨王前、杨王后,该村居北,为杨王后村,先后由毕、张、陈、朱、孙迁入此地定居,其中杨姓最多。

梁王石村位于莱城西北22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人口人。传说,梁老汉与王老汉挨地邻耕地,两家用桑墩作田界。年深日久,桑墩逐渐扩大。为此,两家对簿公堂,争论几天无结果,县太爷就让师爷处理此事。师爷便命两家各搬石头一块,埋在地界上,人称“梁王石”。从此两家和睦相处,村名也由此而来。据传梁王石村从陕西迁来定居,明朝万历年间,全村有梁、郭、孙、杨、刘、尹、钟、李、王、魏10姓,后申姓迁走。

闫王石村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镇政府驻地3公里处。村碑载,明朝洪武三年,闫姓由一县迁居建村,因村旁有石王庙,故冠以姓氏定名为闫王石。系十八王石之一。后迁入林姓、侯姓,创建侯王石。侯姓在清雍正年间迁居院上村。建国前,新四军、八路军派工征粮用的派单、据票亦称闫侯王石。其两村先民迁居时,人丁无几,共用一片青石碾。土改以后称闫王石至今。闫王石村现有闫、陈、刘、林、郑、孙、张7姓。以闫姓、陈姓居多,刘、林次之。

响水河村隶属莱城区羊里镇,位于莱城西北23公里处。现村里有刘、张、朱、王、李、孙、索、谢8姓。

方下街道

张公清村隶属莱城区方下镇,位于莱城西6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当时谷公清村有谷、许、李、陶4姓,以谷姓居多。张公清村有张、王、孙、盂4姓,以张姓居多。年入社后两村合并称为张公清大队,后改称张公清村。

孙封邱村位于莱城西北8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方下河东岸,辛泰铁路南侧,地处丘陵,户,口人。据《孙氏谱》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孙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封邱取名,以村名冠以姓氏,曾名孙家封邱,后简称孙封邱。今孙封邱村中有孙、戴、苏、亓等诸姓,彼此团结和睦相处,孙姓居多。60世祖孙顺,为华青公十世孙学儒之后裔,年由冀州枣强迁山东沂水县,年复迁莱芜封邱庄,被尊为莱芜封邱孙氏始祖。其后裔遍布莱芜,沂水各县区及全国各地。

李家义村位于莱城区西北1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户,口人。据《李氏谱》和村碑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年)李姓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村东有“义和沟”,冠以姓氏曾名李家义和沟,建国后简称李家义。李、邹、张、孙、刘、沙六大姓居此。

蔺家楼村位于莱城西北10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蔺家楼火车站以西。地处长埠岭,耕地亩,户,口人。据村碑记载,“先有杨家洼,后有蔺家楼”。杨姓为坐地户,其他姓氏多为明洪武初年由河北枣强县迁居,后蔺姓成为大户并建一小楼,更名蔺家楼。蔺家楼村为多姓村,共有蔺、李、闫、申、马、亓、朱、刘、孙、杨、焦、许、鹿、谷15姓。

柳行沟村位于莱城西12公里,方下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处。全村户,口人。该村建于明正统十四年(9年),当时由常姓一家从山西迁来,看到沟水潺潺,沟旁柳树成行,遂安家于此,故取名为柳行沟。柳行沟村早期有11姓人家,分别是常、孟、亓、孙、王、李、杨、汪、邓、毕。常姓人口居多。现在汪姓,邓姓已无后人。

雪野街道

西峪河北村位于莱城北35公里、雪野镇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处。地处山区,有户,口人。该村居通天河北岸,故名西峪河北。该村隔仲(宫)临(朐)路,村中有梁、孙、朱、毕、邢、李、傅、张、韩、柏、王、于等十几姓。

娘娘庙村位于莱城西北36公里、雪野镇政府驻地以北3.5公里处,北依齐长城,是莱芜市与章丘的分界点,南邻大厂村,西邻双泉峪,东隔山与鲁地村相望。全村户,口人。据《王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王姓由冬暖村迁此,邢姓早居,原名邢王庄,后村内建一泰山奶奶庙,众称娘娘庙,久成村名。村中现有朱、翟、毕、孙、刘、康、高、耿、石、张、秦、邢、韩等13姓,以孙氏、耿氏、石氏、秦氏居多。

邢家峪村位于莱城西北25公里、镇政府驻地南7公里处。全村现有口人。明朝正德5年(即公元年),邢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因选址在汇河西岸的山峪之中,冠以姓氏,故名邢家峪,分大、小邢家峪。年,因修建雪野水库,原址被水库占用,迁至今址。自建村至今,已有年的历史。村内有邢、王、李、孔、傅、朱、刘、孙、周、纪、许、胥等12姓,其中邢、王、周姓居多。

学山村位于莱城西北45公里、东距雪野镇政府4.5公里处。现有户,口人,耕地亩。李、孙、朱三姓居多。

牛泉镇

范庄村坐落在牛泉镇最南端,位于莱城西南18公里处。现在有户人家,口人,耕地面积亩。据村碑记载:明朝洪武二年(年)亓姓由北梨沟村迁此建村。原名藩庄,民国初年演变为范庄。村有王、李、纪、刘、苏、许、宿、孙、徐、杨、温、张、崔13姓。

亓省庄村位于莱城西南25公里处。莱徐公路由村中穿过,一条8米宽的青石河从村前流过。全村有户人家,1口人,耕地亩。由亓、刘、张、杨、梁、姜、周、李、孙、王姓组成。据碑文记载,亓省庄,明洪武年间亓姓建村。因邻村多以省庄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亓省庄。另据传说该村最初叫胡省庄,以胡姓名村。后来又根据方位,取名东省亓省庄孔雀山庄,直至洪武年间以亓姓大户而改名亓省庄。

北白塔村位于莱城西南约30公里处,地处丘陵。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耕地余亩,户人家,口人。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由罗姓建村,因位于村南、中两白塔村以北,故名北白塔。相传,早年有仙人在此处夜间修塔,塔呈白色,修塔时被一早起拾粪的老者惊动,因之塔未建成。塔址因介于两村之间,村在塔北,故名北白塔。全村有花、王、李、张、韩、卜、徐、孙、赵、马、吕、亓12姓氏。

苗山镇

南祝家洼村位于莱城东北18公里,镇驻地西2公里处。地处山区,盛产花生。全村户,口人,有祝、孙、任、郭、颜5姓。祝姓在村中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45%。据《祝氏谱》记载,明末祝姓由祝上坡迁此建村。因址在低洼处,冠以姓氏,曾名祝家洼。因重名,改称南祝家洼。

大漫子村位于莱城东北17公里,镇政府驻地东2公里处。有户,口人,有王、唐、徐、祝、魏、孟、孙等7姓,其中王姓人口居多。该村地处丘陵,土地面积亩。据村碑记载,明朝中叶,王姓由苗山迁此,段姓早居,因村南有一条河,河水漫流,遂称“漫子”。因重名,故冠以“大”字,遂称“大漫子”。

陡峪村位于莱城东北19公里,镇驻地西5公里处。全村现有户,口人,土地面积亩。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十八年()年李姓迁入此地建村,村中有石桥,曾名青石桥,后因址在峪中,山高坡陡,改称陡峪。据历史考证记载,原来共有十三个陡峪,后因自然灾害和兵荒马乱,外出逃荒要饭等原因,13个陡峪逐渐兼并减少,最后成为现在的大陡峪、北台、东庄三个自然村。有李、赵、邹、王、张、牟、任、孙八姓。

西杓山村位于长勺之战的古战场,莱城偏东北方向20公里,苗山镇西北12公里处。全村现有耕地亩,户,口人。村中现有刘、王、乔、郇、陈、李、郭、翟、张、杨、呈、孙、邵、赵、吴15姓氏,其中刘、王二姓人口最多。

东杓山村位于莱城东北21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7公里处。地处山区,耕地共亩,户,口人。公元前年的长勺之战即在杓山一带发生的。《辞海》注解:“长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而得名。故址在今山东省莱芜市东北。”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年间庞氏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建村。村南有山名杓山,以山名村,因址在杓山以东,故名东杓山。现在的东杓山村还包括下五里桥、小东庄、卖饭岭3个自然村。全村有陈、庞、李、刘、吕、乔、张、宋、田、赵、王、魏、苏、吴、孙、周、冯、闫、于、景20姓。

北龙角村位于莱城北15公里,在镇政府驻地西南10公里处。地处丘陵,人口人,耕地亩。据村碑记;元代段、刘两姓建村。明洪武二年(年)吕、孙二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定居。相传村旁泉边石头上的竖沟为龙磨角而成,由此得名龙磨角,后简化为龙角。因原址被大冶水库淹没,年分为两村,该村在大冶水库以北,故名北龙角。村中现有吕、孙、杨、李、段、刘、玄、田、张九姓,吕、孙、李三姓人口居多。据说村中原有裴、邝、董、纪、黄、苗、贾、于等姓氏,而今其后人皆不知所往。

南龙角村位于莱城东北14公里,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人口人,户,土地面积亩。当时的龙角村,地处吐丝口通博山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往来商贾不断,村中多以商者,人民生活富足。五、十逢集。共有吕、孙、姚、李、邵、燕、徐七姓人家,其中吕姓人家占80%左右。

水泉峪村位于莱城北13公里,在镇驻地西南10公里处。地处山区,耕地亩,户,人。据《孙氏谱》记载,清朝初年孙姓建村,因地址山峪中,村旁有泉,常年有流水,故名水泉峪。水泉峪村现有孙、王、李、郭4姓,孙姓人口最多。

常庄村位于莱城区东北25公里,镇驻地东北5公里处。原常庄乡人民政府驻地。全村村民现有户,人。据河山寺庙碑记载:唐朝初年常姓来此建村,以姓名村,称常家庄。后常氏迁至他处,但仍沿用此名,建国后简称为常庄。现在村里有王、张、孙、赵、段、唐、石、司、高、谢、郭、陈、吕、焦、秦、亓、查、平等20余姓。孙姓在孙家胡同。

西邢村位于莱城东北27公里,西南距镇驻地11公里处。地处山区,耕地4亩,户,口人。据村碑记载:明嘉靖十二年(年),高姓由博山迁此,邢姓早居,以姓名村邢家庄,因重名,改称西邢家庄,简称西邢。西邢建村已有多年的历史,建村之初只有邢、高、魏姓,其间孙姓、李姓陆续迁聚,其中高姓占81%之多。

崮山村位于莱城东北26公里,苗山镇驻地东南10公里处。现有户,口人。孙、王、张、周、李、唐、尹、刘、赵、樊、闫、贺等12姓,其中孙王两姓人口最多。据村碑记载;明洪武初年,孙姓由淄川迁此建村,因址在崮山南麓,曾名崮山前,后简称崮山。

黄崖村位于莱城东24公里处,西距镇驻地12公里。地处山丘,户,口人。据《魏氏谱》记载:清光绪年间熊姓由蒙阴县迁此建村,因址在黄土崖下,故名为黄崖。黄崖村除熊姓外,申姓为多,由清道光年间从口镇迁入,其他依次为张、杨、尚、翟、孙、李、刘等姓氏。据传,亓、于、韩姓也曾住过,地名亓家岭、于家沟、韩家林。

南围村位于莱城东北20公里,镇政府驻地东6公里处。在杨家横水库南侧,地处山区。耕地亩,户,口人。该村有七姓,李、吕、孙三姓居多。

北文字村全名北文字现村。位于莱城东北24公里。镇驻地东6公里处。地处山区。全村现有户,口人,亩耕地,1亩荒山,1亩公益林。据《张氏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张姓迁此建村。因址在南文字北,以村名村,故名北文字村。但民间传说,系明万历年间由杨罗两姓建村,现有村北罗家林、杨家林为证,但杨罗两姓村中皆无后人。全村现有张、刘、李、郭、韩、温、孙、康、田等十姓,张姓为人口居多,占全村人口的70%。

磨石峪村位于莱城东北20公里,镇驻地东4公里处。地处山区。户,口人。有孙、亓、吕、狄、翟五姓。据村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有杨氏迁居于此,不久遭贼寇抄斩。后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年),有孙氏自淄川阴柳庄来此建村,因址在峪中,附近山石可加工成磨刀石,故名磨石峪。

大王庄镇

孤山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位于莱城西北25公里处,枣(园)徐(州)公路西侧,是镇政府驻地。户,口人。据《魏氏谱》记载:明朝初年,魏姓由口镇迁此建村,因地址在上崮河、王庄河之间,村北有孤山,曾名“二龙山”。孙姓从枯河陆续迁此。村内有张、王、苏、高、魏、孟、刘、马、李、石、朱、杨、孙13姓,张、王、苏、高四姓人较多。

接驾埠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地处莱城西北22公里,北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是大王庄镇的南大门。户,口人,1亩耕地。《康熙莱芜县志》载:明代中叶,蒋姓由河北枣强迁此建村,以姓名村蒋家庄。相传唐朝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被困,大将薛仁贵救驾,众人称此地为接驾埠,故村名亦改称接驾埠,现有王、孙、李、魏、焦、赵、崔、张、贾、任、于、孟、马、朱等18姓氏,以王姓人口最多,蒋姓已无。

龙亭峪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位于莱城区大王庄镇政府驻地东北方向,距镇政府5公里的白龙潭谷口。口人,土地亩。据村碑记载:民国初年,陈姓由槲岭前村(今为杨家庄)迁此建村,因三面环山,曾名山下村。村内有卢、陈、王、张、朱、孙六姓氏。

下崮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在莱城西北30公里处,大王庄镇西南,距镇政府2公里。人口人。建村年代实无考证。据传说该村是明朝末年,周姓迁此,高姓早居。原名五龙口,后因在广粮寺。北地形高,住行不便,西迁低处,又在东上崮南,故称下崮。全村现有周、高、张、贺、刘、吕、孙、宁、陈、康、李、王、胡、崔等十四姓。其中周、高、张姓居多。

后卞庄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位于莱城西北3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处。大(大王庄)宅(宅科)公路从村北经过。户,口人。后卞庄村,始建村无考。按《苏氏谱》记载:苏氏是明洪武年间由-县迁于蓟州、枣强。后自枣强迁于莱邑居住寨里、宜山、大鱼池。继迁此定居。因此村前邻前卞庄,故名后卞庄。村有11姓,大都系附近村人迁此。以刘、苏、赵、韩、孙5姓居多,刘姓为最。

岔峪村隶属莱城区大王庄镇,地处镇政府驻地西北13.6公里。全村可耕地亩,山场面积亩,口人。全村共有刘、杨、程、曹、苏、周、谷、吴、陈、李、孙、张12姓,刘、杨、程姓人多

寨里镇

魏王许村位于莱城西22公里,距寨里镇政府约3公里。地处平原,耕地面积亩,户,口人。据魏氏老林碑记载,明洪武年间魏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王许取名,以村名村,冠以姓氏,故名魏王许。魏王许建村已有多年,有魏、孙、刘、毕、李姓氏,魏姓居多。

大高庄村位于莱城西北20公里,寨里西南3公里处。地处平原,耕地亩,户,人。据明嘉靖年间重修“七圣堂”碑记载,七圣堂创修于唐朝,足见始建村当在唐朝或之前,因村址地势较高,四周基本呈阶梯形,曾名高庄。因重名,年经莱芜县人民政府批准,改称大高庄。大高庄村原有赵、张、李、王、闫、燕、孙7姓,以赵、张两姓人口居多。为人学、生活方便,年,丁姓一家迁至大高庄村,现共8姓。

王大下村位于莱城西北16公里,距镇政府驻地约三公里。全村现有户,口人,耕地亩。据王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相传一年大旱,数村联合到黑龙潭求雨,返回至该村时巧遇大雨,为庆祝久旱得雨,取名大下。因重名,冠以姓氏,曾名王家大下,后简称王大下。相传,潘、郎两姓为该村坐地户,后两姓渐衰,其后裔不知所终。今全村有王、赵、孙、杨、张、马、李、苑、刘、彭、高等十余姓,以王姓居多。

吴家洼村位于莱城西北26公里,寨里镇最西10公里处。地处丘陵。人口人,耕地亩。据《吴氏家谱》载,明洪武年间吴姓建村,因地势低洼,故名吴家洼。吴家洼最早由吴姓开荒建村,但人丁不旺,后渐渐消失,后刘、杨、赵三姓迁入渐成大姓,今共有刘、杨、赵、周、陈、王、李、江、倪、姚、景、徐、公、薛、张、马、曹、孙18姓。

杨庄镇

孟家官庄村位于莱城西约16公里,西距杨庄4.5公里,地处丘陵。人口人,户。现村中有孟、王、亓、李、张、蔺、赵、杨、苏、郭、房、马、阎、孙等十多姓,其中以孟、王、亓、李、张氏居多。

太平官庄村位于莱城西15公里、镇政府驻地东4公里处,长埠岭中北部,地处丘陵。太平官庄村小姓杂,现有吕、朱、赵、徐、亓、韩、孙、刘、张9姓,其中吕、朱、赵、徐人口居多。据土地庙碑文所记,历史上曾有孔、胡、王、李、常、纪6姓。

茶业口镇

下石臼村位于莱城北35公里、镇政府驻地南8.5公里处。住户户,人口人。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途经迷马镇(村名)误人此峪,当时唐王将其舅父舍到这里,故称舍舅峪,后称石臼峪。此峪中现有村庄3个,从西北向东南依次是:船厂村、上石臼村、下石臼村。据《孙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孙姓由西嵬石迁此建村,因址在上石臼,以村名村,故名下石臼村。建国后,曾误写为下石究,8年经标准化处理,复称下石臼村。

南腰关村位于莱城北38.5公里、茶业口镇政府5.5公里处。户人家,口人。姓氏仅有张、韩、陈、孙、高五姓,其中张、韩姓占了绝大多数。

榆林前村位于莱城北34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17公里处。全村现有人口户,人。据村碑记载:榆林前村是明朝末年,孙姓建村。村中有张、陈、徐、毕、景、贾、孙7姓,张姓居多,约占全村人口的3/4。

暗摇头村位于莱城北37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16公里处。居民户,口人。据《贾氏谱》记载:明朝成化年间,贾姓由龙子庄迁此,孙姓早居。村有孙、王、贾等姓。

茶业口村位于莱城东北43公里处,茶业口镇政府驻地。户,口人,耕地亩,山场1亩。据村碑记载,最初由于、胡两姓于明朝中叶来此建村。后来,李、高、秦、徐、张、范、孙姓陆续迁来。

姜家峪村位于莱城北42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18公里处。户,口人。相传明朝成化年间,姜姓建村,因址在山峪之中,冠以姓氏,故名姜家峪。但姜姓没有多少后代延续下来,老人们讲,姜姓大都移到博山李家窑居住。后来又有李姓迁此,现今李姓居民也不多。孙姓从博山孙家大庄迁此约多年了,现今孙姓人口占全村人中的95%以上。

上法山村位于莱城北48公里、镇政府驻地北5公里处。有荒山面积0亩,耕地亩,全村口人。据村碑介绍:明成化年间,孙姓迁此定居,原名刷干村。年改称法山。因重名,冠以上字,故名上法山。全村姓氏较多,除孙、吴、常三大姓外,还有朱、杨、马、李、高、亓、刘、宋等。

阁老村位于莱城北55公里、镇政府驻地西北8.5公里处。相传,阁老村始建于宋朝,原名不详。据说至清朝时有个孙阁老,从该村随娘改嫁到逯家岭村,不久其母又嫁到博山,当了阁老后,曾来此村寻认,因而此村改名阁老村。最初,霍、毕两姓早居,其他各姓陆续迁米,后来霍、毕两姓后裔不知所终。全村姓氏多时达20姓,年还有11姓,以张、孙、解三姓居多,是清朝嘉靖年间由章匠或县内迁此。

和庄镇

和庄村是和庄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莱城东北27公里处,是莱芜通博山的要道。户,口人,耕地亩,是和庄乡第一大行政村。据村碑记载,和庄建村于宋代因址在淄河北岸,曾名河庄。后取人和之意,改称和庄。赵姓由日照迁入建村,后有侯、任、马、孙、王、崔诸姓迁入。其中侯、任、马三姓不知何去,现在村中有20姓,其中赵姓占60%,张、孙、崔、王其次。

西车辐村位于莱城东北28公里、乡政府驻地东2公里处。全村现有人口人,耕地亩。据《只氏谱》记载,明朝只姓建村。只姓为世代户。后有郇、谷、崔、孙等姓迁来。数姓之中,郇姓人口居多。

青石关村位于莱城东北30公里、和庄乡北6公里处。有户居民,口人。先是有六户人家在这里立庄,这六户是三孙、二李、一家韩。后又陆续迁来魏、王、焦、于、梁等姓(魏、韩姓已无)。

车辐南峪村位于莱城东北27公里、乡政府驻地东3公里处。户人家,口人。该村原名翟科,明朝末年立村,因址在东车辐南山峪中,故改村名车辐南峪。村里最先有孙家在此居住,孙姓为“世代户”,后有毛、张、孙、姜姓陆续迁来。据《毛氏谱》记载,毛姓明朝末年由车辐村迁来。四姓中孙、姜两姓占多数。

北麻峪村位于莱城东北27公里、乡政府西5公里处。有口人。北麻峪于明朝中期立村,村中最早有丁、付两家在此居住,后又有王、邴、孙、李、张、董、乔七姓陆续迁来,其中以王姓居多。

南麻峪村位于莱城东北23公里、和庄乡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全村口人,土地亩。现在村12姓,宁、孙、邴、丁4姓居多。

下崔村位于莱城东北23公里、乡政府驻地南8公里处。户,人。据《孙氏谱》记载,村民由上崔家庄分迁至此建村,因邻上崔家庄,以村名村,冠以“下”字,故名下崔家庄。村中有李、王、张、岳、刘、杨、尚、吴、孙等姓。以李姓人口为最多。不知何故,建村时的崔姓已不知去向。

还有部分孙姓分布区域,没有完全统计,望莱芜孙氏族人看到后留言评论区,予以补充,谢谢!整理不易,不到之处,请谅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孙氏族人在莱芜这一片肥沃的土地上,依靠当地资源,开枝散叶,枝繁叶茂,成为了山东孙氏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