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玉观
1
龙潭浜,属东西向,全长米左右,虽是一条小河浜,但却是两县交界的界河浜。清代时属嘉兴县感化乡,民国三十五年(年)是坛塘乡第十二保;年为新丰区新丰乡第十村,后划归钟埭乡。
年当地组织了第一个互助组时,名为“龙潭浜互助组”。年11月随钟埭公社划归平湖县管辖,年为钟埭镇联丰村9组,现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钟埭街道)钟埭村4组。
龙潭浜西浜口有南北向的一条河,往南直通钟埭至平湖,往北直达大云镇至嘉善县。河西是嘉兴县步云镇丰北村,现为南湖区。南临步云镇丰南村,东靠沈家木桥、盛家浜.20世纪六七十年代,龙潭浜是个热闹的地方,一到夏天,大人小孩都在这浜里游泳戏水,生产队有两条农船停靠在这里外出售粮,加工稻谷、运卖化肥、捻泥积肥等船只也都在龙潭浜出入。
2
民间传说,很久以前在浜底之北米处,有一块高出田面3米左右的高地上有一棵大树,大树底下有一个直径1米的洞口。一天,来了个和尚模样的人路过此地,他一眼看出这棵大树下的洞有点古怪,就停下脚步认真查看了一番,知道这个洞里面有有害之物,怕将来要伤害当地百姓,决心除掉它。
他双手一拱,对着青天大喊一声:“求求青天,为民除害呀!”,附近百姓突然听得一声吼叫,都想出来看个究竟。和尚话音一落,风云四起,天空一片漆黑,接着刮起惊天动地的龙卷风,把这棵大树连根拔起,随即下起倾盆大雨,又突然一声雷鸣,闪出一道白光,只见一条特别大的青蛇挂在树上还在扭动,一会儿飞上天空直升云中去了。
大家一看这情景,又惊又喜,顿时拍手叫好,回过头去找这个和尚,和尚早已不知去向,在场的百姓都说,这可是为民除害的一位神仙啊!
不多时,雨过天晴,原大树处变成了一个直径约50米的大水潭。潭里的水既清澈又凉爽,有人用根长竹竿往下一插,有好几米深。因这潭由龙卷风而成,故为“龙潭”。
从此,南边这条浜也以“潭”为名,称为“龙潭浜”。说来也怪,后来,不管一年四季干旱地冻,这个龙潭里常年有水,在龙潭里还可捕到黄鳝、鱼蟹等。夏季在农田耕耘后,如到潭边洗脚、洗手,总会有点冰冷的感觉。
3
龙潭浜的地名传开后,大家都认为这两岸是龙祥吉地,首先有张姓在龙潭浜南岸东侧建造了一座大宅院,后又陆续有陆、倪、藤等姓迁居前来建房安家,一时人丁兴旺。
民国时期,陆家仍是大户人家,有前厅后院,曾称“陆家厅”。当地70岁左右的老人还能记起小时候逢年过节,陆家常出资邀请各地戏班在陆家厅演戏,供当地百姓观看,还创办了陆家厅私塾小学。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陆家人财败落,又无后代传世。
20世纪60年代时,陆家厅只剩前厅半爿屋,但见此屋上行木、柱木等都很粗壮,质料上等。当时安排了从苏北移居来的船民倪姓作为暂时住房。
年,作为集体用房拆除后,在原址建造了3开间平房,作为生产队的集体养蚕室,并且建造了集体畜牧场5间,除饲养猪以外,还饲养了3头耕牛。80年代后,集体养蚕室、畜牧场停办拆除后曾安排倪家作为建房用地,建造了一幢楼房。
龙潭浜的西浜口南侧也有陆家一个大宅,面积约两亩,比龙潭浜南陆、北陆建造的年代还要早,在新中国成立初破落,20世纪60年代时只剩最后一代,是个单身,名叫陆和尚。据说,他后来被一条蛇缠死在旧宅的破屋里。70年代,这宅地由集体安排给倪姓弟兄俩建造了新房屋。
4
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发生了血吸虫病病害,当时被认为是“瘟疫”,不少家庭家破人亡,龙潭浜逐渐衰落。到年,这里的张家宅基已是一片凄惨景象,到处是乱砖碎瓦,旧宅中间还有张家几代的死人灵牌,也无人问津。
年,在“破四旧”时,龙潭浜作为生产队集体用地,建造了5间平房,为生产队公房仓库,门前一块公场,后浇成水泥场,成为生产队开会、劳动力集中派工等生产活动中心。
到年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该公房折价拆除后,有沈家、藤家移居此地,建造了住房居住。
20世纪60年代末,在“农业学大寨”填浜造田运动中,队里组织劳力,将潭边高地移平,把这些土倒人龙潭,将龙潭填平还田。
80年代改革开放后,联丰村9组又有张、陆等农户移居到这里建起一排住房,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自然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9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