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潭 >> 龙潭发展 >> 正文 >> 正文

涪陵三变改革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

来源:龙潭 时间:2024/8/24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也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自年全市探索以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以来,涪陵区以“三变”改革为主线,统揽全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盘活资产、激活要素,优化利益链接机制,蹚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目前,全区累计开展“三变”改革试点村个、占涉农村(社区)的53%。通过“三变”改革,24万余农民成为了股东,盘活农村土地资源17万余亩。

数据显示,通过“三变”改革,今年上半年,全区个涉农村(社区)实现经营性收入.62万元、村均11.58万元,经营性收入同比增加.86万元、增.69%,村均同比增加9.58万元、增%,有效促进了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双提升。

△盘活闲置宅基地成为共享农庄

摸清家底,盘活集体闲置资源

大顺镇新兴村位于涪陵区西南部,自然风光优美,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坐拥李蔚如故里、周煌墓、天宝大寨以及天宝寺等名胜古迹。

几年前,新兴村在当地“穷”出了名,村集体经济几乎无经营收益,守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大量宅基地闲置、大片耕地撂荒,老百姓过着苦日子。

如何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资产,让更多的村民受益,让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一直是村两委班子思考和谋划的事情。

“我们的一项重要探索就是盘活闲置宅基地。”新兴村党支部书记冉瑞勇说,以前新兴村共有宅基地27.2万平方米,其中40%闲置;有土地亩,60%处于闲置状态。

依托“三变”改革,村委会带领全村村民因地制宜地走出了一条融特色民宿经济、生态经济和共享经济于一体的新路子。就是靠着这条路子,村级集体经济规模快速壮大,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截至年9月,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万余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余万元,实现了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双推进”、基础建设与乡村风貌“双提升”。

事实上,把闲置宅基地和住宅变成“真金白金”,只是涪陵区实施农村“三变”改革的一个缩影。而“三变”前提都在于摸清自己的家底。

近年来,为了做好“三变”改革的基础性工作,涪陵区坚持分类清理资源,摸清“变”的基础,对全村的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等资源及闲置资产进行系统性摸底,做到家底清,心中有数。

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共核实资产总计达48.46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7亿元,为资源变现奠定基础。

△大棚育苗

找准方向,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9月10日,在龙潭镇德胜村3组的蔬菜大棚里,陈朝方等一群村民正在伟芝崚生态农业股份合作社蔬菜基地匀苗。

早在年,当地村民赵伟于创建了重庆伟芝崚生态农业股份合作社,流转了亩土地建成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主要用于种植大棚蔬菜和辣椒育苗,自创建以来,常年吸纳了不少附近村民在这里打工。

“老板赚钱,我们跟到赚钱。”陈朝方乐呵呵地说,她就在蔬菜基地打工,月工资多元,加之5亩地每年的流转费,一年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

在涪陵,像这样的合作社还不在少数。在政策的扶持下,回乡、返乡、下乡的人才,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找准发展方向,纷纷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涪陵区也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规模经营,帮助农民增收。

△大木林下花园附近的农家乐

目前,全区累计发展家庭农场家、农民合作社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8家。通过推进“四化”家庭农场创建、“三社”融合发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试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等工作,不断提升全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实力,使之成为“三变”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同时,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涪陵区还通过“三变”改革,积极创新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方式,一些列的举措不仅实现了集体资金的保值增值,也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如,大木乡、武陵山乡紧紧抓住高山旅游这一契机,通过“三变”改革,着力盘活高山气候资源发展避暑经济,村集体、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等经营主体依靠辖区内的大木林下花园、武陵山森林公园和大裂谷等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宿、农家乐,每年接纳游客余万人,带动消费6亿余元。

△青菜头丰收

利益联结,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9月20日,一场秋雨过后,涪陵区广袤的土地上随处可见农户忙碌的身影。由于前期干旱天气造成青菜头育苗受到一定影响,广大农户正在及时补育,确保青菜头顺利出苗移栽。

在“中国榨菜之乡”的涪陵,榨菜是名副其实的全面产业。而作为涪陵榨菜的原材料,青菜头已经成为涪陵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涪陵区把优先发展榨菜产业作为探索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的突破口。结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投入余万元支持发展榨菜股份合作社个,通过构建起“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利益链”的经营管理、资源整合、收益分配机制,实现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榨菜原料订单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涪陵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和菜农增收。

具体来说,青菜头种植农户以土地、窖池或资金入股合作社,青菜头按照约定的保护价卖给合作社,并享受合作社盈利的二次分红。同时,合作社与榨菜企业也签订协议,引导企业腾出一定利润空间,向合作社让利,为企业提供榨菜生产原料粗加工。

“榨菜种子由榨菜集团提供,种植技术也有支撑,销售渠道已解决,所有从种管收购各个环节都已解决,老百姓种植无后顾之忧”。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罗振说,现在我们村靠榨菜种植加工业农户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元。

通过这种形式,一条从田间地头到商品货架的利益联结产业链条就此形成。粗加工从工厂迁移到合作社,解决了企业用工难、收储有限的难题;合作社成为榨菜企业的第二生产车间,保证了粗加工利润,促进了合作社发展;有了价格保护,种植户不用担心青菜头卖不出去,也就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也保证了榨菜的原材料品质。

该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了农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三满意”,有效破解了农户难以应对千变万化市场行情和企业履约两大难题。

据悉,全区榨菜股份合作社入股社员户,入社农户户均每年可实现增收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实现增收48.13万元以上。

农业农村改革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每推进一项改革,都如同向前走一步棋,一寸一寸地搏空间,一点一点地挤效益。

随着“三变”改革的持续推进,资源的盘活、产权的清晰、新要素的引入,村里人气旺了、环境美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后劲更足了,农民的收入更高了、生活也更美了。

来源:重庆与世界

编审:冉隆国

供图:涪陵区委宣传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