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城龙潭探幽
文/王建款编辑制作/小鲍叔
溪流九曲汇奇观,竹浪松涛映水寒。
野涧幽幽如玉练,深潭寂寂亮珠盘。
朦胧云雾绕葱嶺,仿佛蛟龙起翠峦。
石径逶迤天际远,千年传说与谁弹?
——《墨城龙潭》
《平阳县地名志》载:“龙潭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处。四面环山,属山区。当地《陈氏宗谱》载,清康熙庚午年(年),其祖先居此后成村。村下方有一深潭,瀑布凌空而下,相传有龙盘踞,故名龙潭。村遂以潭名。”
墨城龙潭地处鳌江镇城北村,山上环境清幽,峰出云端,云生山半,峰峦重叠,深壑幽谷。
早上,医院后门的山路驱车出发,拐进厚垟至丰山那新公路,沿着新高速公路至东山,一直驱车在南园停下来,南园位于县城东南方6公里处的白水、龙潭两溪汇集处山口,村前大溪南流入海。当地《许氏宗谱》载,清嘉庆(—)间,此地已成村落,村中有一株名贵的楠木,故名楠园。后演为南园。
这里鸡犬之声相闻,绿树秀竹相依。两条溪水交汇,溪面渐宽,溪流渐直,水流渐缓,慢悠悠的流向鳌江。溪边几个农妇在洗衣服,一会轻轻揉着,一会使劲敲着,全神贯注。
溪北面有一个游泳池,周围由铁栏杆围着,四面种着树木,夏日里常有人来此游泳。
龙潭溪在峡谷中静静地躺着,溪水沿着峡谷,缓缓流下,那么悠然自得。溪的那一边,偶有一两间破旧的房子,深藏在绿树丛中。
远处的摇动岩和半天山,巍然耸立,直插云霄。尤其半天山山顶的风力发电站的风车,像是许多巨无霸般的风扇,居高临下,似乎目空一切。曾有诗云:“幽谷君兰春雨后,清新扑面对峰峦。”那种扑面对峰峦的情景,在这凸显得淋漓尽致。一路走去,青山翠峰迎面扑来,宛如走在一幅徐徐展开的春山风景图里,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再沿着村级公路至墨城社区城北村。一路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不远处,一块硕大的巨石上镌刻的“龙潭”两字映入眼帘。
车停在龙宫后面的一家民宿的水泥台上。
探问女主人,才知道从下面的公厕旁一条石径小道可以到龙潭。沿着公厕旁石板路拾级而下,约行两百米许,只见一条“断头路”横在眼前。走近一看才知道原来在开挖修路。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下面一条石板路豁然开朗。
顺着下坡的石径,约走多级,就可到龙潭。明弘治年间《温州府志·卷三·山》载:“麦城山,在县治南十里,枕海。龙湫在上。”隆庆《平阳县志·山川》载:“麦城山,城南十里,枕海,上有龙湫,其下为仙口巡司。此系隘要。”又载:“麦城潭,在麦城山。”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三》记载更为详细,“……自林亭山迤东为墨城山(新纂,一作麦城,又作陌城。旧志云:在县南十里)。上有龙湫,又有墨城潭。其下为墨城汛,旧为仙口巡司。东有烟墩峰,南滨于海(新纂)。”
其中所说的“龙湫”与“墨城潭”,应均指这个龙潭。即龙潭之上的瀑布为龙湫,瀑布之下的龙潭,称为墨城潭。细观龙潭分上潭与下潭。上潭水浅,岩石露出较多,像一个壮汉展示着自己的肌肉。下潭深不见底,我和友人从旁边的小路下去,在潭边嬉玩了一会。水从高处山崖飞溅而下,落在石上虽不能说犹如雷鸣般轰轰作响,但也响声不绝,以至我们几人之间彼此说话,也有些听不大清楚。溪水从乱石中滚落,唱着欢歌汇成汪汪绿潭。潭水泛着绿,绿得晶莹剔透,也比较清澈。
上潭之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桥下非常清爽,是一个休憩的好去处。
桥边有个凉亭,名为“观潭亭”,两边对联:“龙盘青山碧绿穴,潭通东海水长流”。
这副对联虽是对得不工整,但内容十分切景。亭内对联:“
摄日月蟠幽潭怡也,动风云邀沧海神矣”。亭外对联:“
依亭×望×群峦叠,卧槛静闻水流声”。
站在亭外栏杆边往下看,整个龙潭的风光,一目了然。
龙潭给我们的印象,既壮观又神秘。所谓壮观,是因为它位于龙潭溪最上游,这里有悬崖百尺,东来的丰门溪与西北出的龙头溪,随山势合流于此,形成磅礴的激流直跌峻崖深潭,遂演为“白龙出水”的壮观。
山深峡长,水碧潭幽,林密树茂,俨然像一个小三峡。山雨之后,潭上的瀑布从高崖上泻下,飞珠喷玉,晶莹夺目,烟雨迷蒙,清凉透人。龙潭下游有许多深潭浅涧,怪石嶙峋,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所谓神秘,据当地人讲,潭深莫测,大旱不枯。在当地人的心目中,龙潭就是一个无底潭。他们曾经用过多种方法测过,一般的石头都无法落底,因为扔下去,几天后,这石头就在潭口了,也就是说,小石头是见不着底的。可大石头,又无法扔进去。所以,龙潭到底有多深,至今还是个谜。
而且传说中的龙潭可通东海,是龙升天的地方,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归来时,笔者不由慷慨:
犹记途中危石阻,绝径通幽,终览仙峰雾。莫道此行无坦路,犹欣却把珍兰睹。
人在深山无酷暑,浮叶纤纤,片片清风舞。飞瀑破天惊石处,龙潜深涧长吟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