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摄影的我,无论去哪里,都要在当地走走看看,这次出差来到了西盟,一个在地图上几乎看不到的小县城。
西盟县位于阿佤山的深处,是一个极具佤族特色的小山城,整座县城环境优美,建筑是以佤族传统的佤族传统干栏式建筑为原型,以传统的阿佤文化元素为题材,通过现代的工艺,采取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把传统佤族文化“基因”提炼移植到现代建筑上,每幢建筑都能成为一件不可复制的艺术品。在我看来县城就是一个开放的景区,紧挨着县城的南侧有一潭圣水,叫作勐梭龙潭,是国家级4A级景区,阿佤人心目中的神圣之地,是当地人休闲散步的生态公园,景区内沿湖两边设有栈道,沿途分布有荷塘、湿地、龙摩爷圣地、圣水、蟒蛇谷、盘须岩、祈雨洼、将军呤、猴子崖、仙石凹、赕佛山、千指树、树包石、相思树、聚友滩、缅寺、观碧亭、王冠蕨等20余处人文内涵丰富、景观优美的景点,龙潭与西盟佤城相依相伴,形成了“城旅融合、城湖融合、城景融合”的“自然+人文”美景。
水天一色的龙潭小县城的建筑清一色佤族是一个笃信万物有灵的民族,佤族人民对动物的崇拜最典型的对象就是对牛的崇拜。他们认为牛是人类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没有牛,人类就无法耕作,没有饭吃。因此牛成了佤族人民崇拜的图腾,也成了他们财富的象征。
牛是佤族的吉祥物,祭牛、镖牛和供奉牛头,象征着阿佤人祈求风调雨顺和部族兴旺的美好愿望。勐梭龙潭景区的大门之上便高悬着牛头图腾,异常醒目。
佤族用牛头作祭品,相信牛能保佑他们幸福。
龙潭入口导览图导览天然的氧吧,与城交相辉映各物种共同繁衍生息台阶一直上去是佤族祭祀的场地“龙摩爷”“龙摩爷”是佤语的译音,“龙”是神山、圣地、圣林的意思,“摩”是神灵,“爷”即“众”的意思,意为全部、所有的意思,“龙摩爷”意为“众神灵聚集的地方”,即人们向“众神灵”祈福求安的圣地。
龙摩爷圣地勐梭龙潭景区最让人感到震撼的人文景观,是佤族万物有灵原始宗教的具体体现。“龙摩爷”是佤语的音译,“龙”是神山、圣林、圣地之意,“摩”是神灵,“爷”即“众”,也就是全部的、所有的意思,“龙摩爷”意为“众神灵聚集的地方”,即人们向“众神灵”祈福求安的圣灵之地。阿佤人认为所有具有生命的一切动植物,当生命结束、终止之后,它的“灵魂”并没有立刻“上天堂”,而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寄托在“龙摩”这一圣地。因此,阿佤人每逢重大事件,或举行重大活动,或是遇到重大自然灾害,难以解决困难的时候,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由德高望重的巴猜(相当于日常所说的祭师)带领部落里的人们,以最圣洁、最虔诚的心灵来到“龙摩爷圣地”。通过举行神圣的祭拜仪式,向“众神灵”敬献祭祀物品,以祈求“众神灵”赐予人们幸福、平安,帮助人们化解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艰难。
龙摩爷圣地一棵竹子不成蓬,一人做事难成功,人类要不是一路上有散步的人们圣水传说,很久以前,远至缅甸、泰国、老挝,近至周边各地的人们都认为勐梭龙潭水是圣水,饮了龙潭水能逢凶化,病人吃了能治病,无生育能力的吃了能得子得福。所以,解放前,常远近虔诚朝拜者取龙潭圣水,以求消灾避难、生子得福、身体健康强壮。现在,附近的人们还保留着传统习俗,每天取水之人络绎不绝。
栈道景观栈道枯死的树木,倒在潭里自生自灭回到起点,出口《西盟公约》
像对木依言神一样敬畏自然、爱护环境,
像江三木洛一样公平正义,和谐相处,
在安木雅的护佑下,平静宽容,快乐生活
天赐之吾爱之惜之护之
吾爱之惜之护之天佑之’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
立在城区中心街道广场处的石碑带着好奇走进勐梭龙潭,带着敬畏之心与震撼感离开公园。景区内每个景点都在诉说着一个相同的主题,人类童年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只有善待自然,善待万物,才是生存发展的出路,水是生命之源,信仰是每个人生存之本,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敬可畏的。
回到童年,回到起点,我们只是自然中小小的一份子,以一颗敬畏感恩的心爱护环境,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