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湖小学是我工作的第一站,是我人生新征程的起点,因此对于仇小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对这所学校了解不够,甚至一直小看了这所乡镇中心小学,以为与全市几十所乡镇中心小学一样,只是深藏于农村的一所小学而已。
最近,我的朋友王益来先生知道我在仇小工作过,将他检索搜集到的有关仇小的一些资料发给我,我才知道仇小原来不仅是座百年老校,而且因为胡哥母亲李文瑞女士曾经在这里任教而成为一所名校。
海安市仇湖小学老名字俗称“龙潭小学”,创办于晚清宣统二年(年),始创时官方注册名称叫“南芗私立龙潭女子初等小学堂”,当时的学堂地址在仇胡西庄,堂长徐麟,是县内第一所单独设立的女子小学(据《海安县志》年版)。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有这样一所领风气之先的女子学堂,可见当时里下河地区的文化教育处于全县领先水平。
又据仇湖中心小学校史载:“年,由地方人士徐硕甫创办,当时租用民房三间……年冬仇湖解放。年2月,正式成立“海安县仇湖小学”,当时借用陆记三间民房做教室,开设三个复式班(5个年级),近名学生,年下半年发展为完全小学。”
将两段资料连缀起来,基本可以还原仇湖小学的建校过程:年,地方绅士徐硕甫租用三间民房创办学校。次年,学校正式注册为“南芗私立龙潭女子初等小学堂”,简称“龙潭小学”,并聘任徐麟为堂主(相当于校长)。年冬天仇湖解放,次年2月,人民政府在龙潭小学的基础上,成立“海安县仇湖小学”,当时利用了部分庙堂(笔者猜测可能就是白龙寺),并借用了庄上地主陆春仁家的部分房屋做教室,设有三个复式班,共五个年级。年下半年扩展为完全小学。
至于当初建校为何命名为“龙潭”,这是因为当地有白龙湖的传说。串场河流经仇湖庄,形成一个三叉港。三河交叉的港湾,河面辽阔,水深浪急,有如白龙翻腾,于是当地百姓就有了白龙由此跃升的传说,遂将此处水面称之为“白龙潭”,附近的桥梁称之为“白龙桥”,信仰佛教的群众还在附近建了“白龙寺”,用以祭祀白龙,祈求龙降福瑞,给百姓带来平安吉祥。
古代将神话传说中有角的小龙(一说没有角的幼龙)称之为“虬”,故此白龙湖亦称虬湖,而且以“虬湖”的名称流行于世。据说,解放初期,县委有个叫吉和泰(音)的副书记,觉得“虬”不常用,一般人不太懂,于是将“虬”改为同音的“仇”(做姓氏时念qíu,音同求)。自此,仇湖始成官方正式地名。
我年到仇湖小学的时候,学校位于龙潭的东南侧,应该还是解放初的那个位置,教师的办公室,还是带木格花窗的那种,古色古香。后面和西侧靠河的砖木结构的小瓦平房是老师们的宿舍,我就住在西侧那排瓦房里面。最南边一排应该是后来建起来的房子,做的是教室。西南角落处有两间低矮的平房,那是教师食堂。
记得教师办公室朝东的墙上挂了一幅字,上面是工工整整的四个楷体字“乐育英才”,落款是“陆卫平”。据介绍这个题字的陆卫平就是地主陆春仁三个儿子里的一个,留学美国,后来就留在了美国。回到家乡,是给仇湖小学捐款的。后来有一次,在海安到仇湖的客轮上,我见到过陆卫平本人。白净和善,看上去就是一个太阳没晒够的海安下河人。
至于后来知道胡哥的母亲李文瑞女士也曾在这所学校任教,我已经离开仇湖小学好多年了。跨越时光,我和李文瑞老师做了仇湖小学的同事和校友,也是值得纪念和自豪的一件事。
在仇小工作了一年之后,就调到禾凤初中。再后来就调回老家所在的曲塘地区。大约三十多年后,我才有机会再去仇小。仇小已经搬到老校址的南边。第一次去的时候,老校址还在,一部分老师还住在后面的宿舍里面。第二次去的时候,老校址的位置上已经建起了两排住宅楼。住宅楼西侧的河上,建起了一座桥,取名为“陆家桥”,大约是用以纪念此地曾经的繁华富贵和书声琅琅。
附南芗有关资料
民国元年()开始,东台实行地方自治区制,全县设东台市、何垛市、安丰市、梁垛市、南芗市(即仇湖,此时隶属东台)、时堰市、丁草市、小海市、沈照市、大兴圩市、沈抡市、溱湖市、海堰市、四团市、栟茶市、富安西市、富安东市、三里泽市、青蒲乡、西溪乡、角斜乡、娄庄乡、唐港乡、鲍庄乡、蚌蜓乡、周陈乡、鹤落抡乡27个市乡自治区。民国16年市乡以下废除都图制,改为闾邻制。
本文历史资料由好友王益来先生提供。谨致谢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