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联与写诗一样,都要讲究“比兴”,何为“比兴”手法呢?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即为“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兴”。“比”之易懂,“兴”之难成。真正的诗之美、诗之义在于兴,不悟兴,如同看山而不登山,登山而不望远。
公园内运用“比兴”手法的楹联较多,如柳州市龙潭公园瑶寨内民族乐器馆楹联:上联:铜鼓一槌山应和,下联:笙歌三叠凤来仪。此联“比兴”手法出彩,“比”拮取了铜鼓、笙歌这两个元素,同时代表了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可谓面面俱到。“兴”用“山应和”与“凤来仪”,升华了楹联内涵,赋予福祉吉祥,是全联的点睛之笔。
位于公园瑶寨内亭廊的楹联:上联:挑(tiǎo)花添锦绣,下联:长鼓壮山河。该联也是运用比兴手法。挑花是刺绣的一种针法,长鼓广泛流行于瑶族地区,该联惟妙惟肖的表现出瑶族的风情和特色。龙潭公园内楹联“比兴”手法的运用产生独特艺术效果,增添了景点的文化内涵。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