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分四县三区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事情,四县分别是:古蔺、叙永、合江、泸县;三区分别是: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其中纳溪县从县变成了区,改变了五县的格局,而原来的一区,市中区,被分割成了江阳区和龙马潭区,以沱江和长江为两个区域的分割界限。所以其实龙马潭区成立也就不到二十五年的样子,非常年轻,但是区以龙马潭得名却不是随意而来,这里其实大有来历和典故。
龙马潭区境域自西汉建元六年(前年)以来,一直是江阳县、泸州、泸川县属地。所以它的很多情况跟泸州分割不可,到了明朝时期,四川有个大才子叫杨慎,朝廷过不下去,被迫流放,来到了川南泸州,据说杨慎跟泸州这边有亲戚,当年的大户人家韩家是表亲,自然来这里偷闲,是不错的选择。
古代的文人墨客,除了吃喝玩乐,还注重对当地风土的考证,就是说人家并不是一味的只知道贪图享乐。像杨慎这样的人,才华横溢,既然来到泸州,怎么也要给泸州留点东西或者发掘一些东西出来。
其他不必说,前后十年的寓居生活,我们现在很多研究他的泸州人都认为他是非常热爱的泸州的,其中今天我们熟知的泸州古八景,或者叫江阳古八景,就是他提炼出来的。其中有一首写龙马潭的叫《龙潭时雨》:
森森银烛点横塘,蟹隰龙鳞接淼茫。
海若望洋连贝屋,蛟人构馆近鼋梁。
夭夭畸岸桃花色,采采汀洲杜若香。
坐看烛台辉玉烛,行见开户送金穰。
古代的龙马潭,在泸州城东北20里的的龙溪河上,万竿修竹,笼罩一泓清水,波心孤屿奇特,云气罗浮,若隐若现。绿荫掩映下,一带碧瓦红墙,便是宋代年间敕建通诚古刹旧址。
附近有座杨慎读书堂,相传是他当年执教州官大人公子的地方。关于这处地方的由来,明·正德《四川通志》载:“唐王昌(世居潭边,一日入市)遇落魄仙,授以道术。比归,赠马,乘之,瞬息至家,而马化龙入潭。”《永乐大典》说,这位龙神很是灵验,“州人遇旱辄祷,祷辄必应,(普降甘霖),农田获济”。
自从宋代以来,这里一直是泸州人民春秋佳日郊游远足之所,景色特别清幽。茅盾在他的小说《虹》里,也曾刻意地对这里的清幽景色加以描述。作为所谓泸州八景之一,五百年来,又已先后换过了好几个名字,清代嘉庆《直隶泸州志》里,改称“龙潭潮涨”,民国《泸县志》里,又别记作是“摇竹现鱼”。但在杨升庵流寓泸州时,人们是称之为“龙潭时雨”的。
在这首诗里,杨升庵记述了他在潭上亲眼看到大雨滴沱,龙潭泛涨的实况,尽情地驰想行将到来的好收成,欢畅之情,溢于言表。
记录只言片语是地方志的习惯,包括史书类,但是在民间穿凿附会也好,多人加工也好,龙马潭的故事比这里更丰富,把王昌的情况说得更加接地气,以前民间传说里接地气就是不计后果,不计报酬地为人民服务,付出生命在所不惜。在泸州关于龙马潭的传说里也是这样来的。
据说唐代泸州天大旱,坐在龙马潭旁边的小伙子叫王昌,当然当时这个不过是个小水潭没有名字,而且已经干涸,王昌看到老百姓受苦,就想去找水,翻山越岭到处跋涉,终于找到了水源,但是有个仙姑把守,不过他的行为确实感动了仙姑,允许借水三日,王昌引山泉水下而归家乡种地。万物复苏,村民得救。而三日后潭中水往回流走,王昌为了保住水而跃身水中,化作龙马沉底,堵住龙洞,方保乡亲因水而得丰年。老百姓不忘王昌舍己堵水,每逢年节来到潭边祭祀,投石于潭,天长地久,潭中浮现一岛则是王昌化身。
后来王昌成立这个地方一个偶像象征,龙马。大家都来这座潭放生或者投食,不过这倒是使得当年这里的鱼儿昌盛,听到岸边竹子摇晃,就本能的条件反射以为有人来投食了,所以才出现了后来的“摇竹现鱼”。
作为泸州古八景,唯独龙马潭这个地方叫法和景点不一样,有的说是:“龙潭时雨”‘有的说是:“龙潭潮涨”,最多的近代谈的还是:“摇竹现鱼”。当然今天这些都看不见了。我们自己想象罢了。
不过今天的龙马潭区还是有很多值得想象的地方的,比如小市,洞窝,而且古八景色,这龙马潭区占据了三个以上:余甘晚渡,抚琴台和龙马潭。
所以这个龙马潭公园,我觉得真的应该好好恢复一下,不仅仅是因为它是龙马潭区名字的由来,还因为它的历史文化底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