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刚来,我们便开始寻找吉林大地带着温度的感人故事、感动人物。
“感动吉林”这个带着媒体温度的品牌栏目,从年开始至今,我们已经坚持了14年,今年是第15个年头儿,由新文化报社、吉林年鉴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十五届(年度)“感动吉林”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我们将再一次拨动您柔软的心弦,寻找那份感动!
我们要寻找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梦想,或平凡、或伟大、或默默无闻、或鼎鼎有名,他们尊老爱幼、忠于职守、勤奋敬业、扶危助困,他们用行动诠释大爱,用善行义举引领社会风尚。这些人、这些事儿,很温暖,也很有力量。
今年,我们依然希望寻找那些或温暖、或坚强、或悲壮、或善良的人,他们将再次温暖这个冬天,成为支撑我们内心的精神力量!这些带着温度的感人故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等您来推荐!
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人,欢迎告诉我们。
19号候选人:古尘
身份:抢救吉林“缸窑文化”的艺术家
年龄:59岁
推荐理由:
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有个远近闻名的缸窑镇。
缸窑烧制技艺的传承,自康熙元年至今,已有余年历史。然而随着缸实用性的降低,缸窑文化也在逐渐衰落。
他为抢救“缸窑文化”,在十多年间无数次往返于全国各大产瓷区,刻苦钻研、学习各大产瓷区的烧制技术,与缸窑特有的球磨粘土有机结合,研制出近百种具有本土特色的陶瓷配方,他用一颗炙热的艺术痴心,投身抢救吉林省“缸窑文化”的事业中。
身边人评价:
古尘老师发起抢救“缸窑文化”,加速“南瓷北移”,打造“北方瓷都”的行动,从无到有,这个过程非常艰辛。他对陶瓷艺术的追求,从粗浅到精深、从外行到内行、从学习到创作,从走出去到带回来,他始终是在坚守,坚守一份信念,坚守一份事业,坚守一份责任。在资源匮乏,没有人才,没有技术力量,“缸窑文化”即将消失之际,古尘老师全力整合资源,引进、培养陶瓷技术专业人才。不仅仅自己努力,并且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投身其中,这对“缸窑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朋友、原春铁集团党委书记薛向辉
人物语录:
人生没有彩排,分秒必须精彩。
我的一生就两件事:找一个爱我的人生活一辈子,找个喜欢的事情做一辈子。
我是农民的儿子,吃了各种苦,但是苦中有乐。
爱好,就会去钻。可能我这一辈子也干不了别的了。一步一步走来,沉淀下了近万件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快乐”。
——古尘
初识艺术:学木雕与艺术结缘
古尘出生在湖南省湘西乌龙山。种种原因,童年的他并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15岁,他随家人一起来到吉林省。20岁那年他登上了南下的火车,到过云南、香港,在工厂当过学徒、砍过甘蔗。在云南瑞丽,他帮人用木头雕大象卖给游客,也就是那个时候,学会了木雕的手艺。“其实小时候就喜欢自己琢磨,在山上放牛时,就喜欢拿着木头看,有时候也自己动手做。”古尘说,可能骨子里,他与艺术就有着不解之缘。
古尘后来回到了父母身边,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内心却放不下雕刻艺术。亲朋好友结婚,他都会自己动手做一些摆件、小玩意送给人家。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这些用业余时间创作的木雕作品开始被拿去卖,慢慢地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