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长江上游(牛栏江)土著鱼保护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滕仕矿唐开虎刘霞实习生赵子璨文/图
十年前凭热情做的事,现在刚好契合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时代需要。十年来,对云南省的36种土著鱼实现原种清本保育,其中20多个品种是牛栏江土著鱼,经过研究后成功对8种濒危土著鱼实现人工繁殖,共计提供或直接向牛栏江增殖放流各种鱼苗余万尾。也正是在他的带动下,十年来,会泽从“不宜养鱼”发展成云南省冷水鱼核心产区,占全省销量半壁江山,会泽县上村乡也发展成亚洲最大的冷水鱼生产基地。这个人,叫李建友,会泽县水产工作站高级农艺师、滇泽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
上村印象
牛栏江是长江上游金沙江的主要支流,也是长江上游水生生物最丰富的一个地方,会泽县上村乡就位于牛栏江畔,进入上村乡,第一感觉就是森林植被好。入眼的山上全是树,灌木林,乔木林,天然林,人工林。第二感觉就是水系发达,每走一两公里,就会遇到一条河滚滚流过。
上村乡党委书记顾光敏介绍,潺潺流水是美景,也是财富。上村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非常适宜发展冷水渔业,一是水资源丰富,境内“一江六河”(牛栏江,罩子河、野牛见河、小龙潭河、马坡井河、瓦厂河、蒙沽河)纵横交错,年平均10立方米/秒水流量。二是水质好,含有适宜鱼类繁殖生长的多种矿物质,水源未受污染,水温常年保持在15至18摄氏度。三是河流边有亩可用土地,适合发展规模养殖。就在野牛见河,目前集中有滇泽水产公司、阿穆尔鲟鱼集团等4家规模较大的养殖企业,鱼养殖区超过亩。
滇泽水产公司
野牛见河,杨柳依依,绕着上村集镇流过。逆流而上,河堤旁是一个个网格式的鱼池,连成一片一片的,绵延数百亩。上村乡的水产养殖,主要就集中在这一河道的两旁。滇泽水产公司,位于最上游,离龙潭出水口两公里左右。
一格格的鱼塘边,短发,穿一双拖鞋的李建友正蹲着看鱼。“常在河边走,经常要湿鞋,所以拖鞋是标配。”走近看,池子里身型巨大的鲟鱼,仿佛一艘艘巡游的潜艇。
李建友说,他就是靠这些大鱼养殖产生的利润,来保障他十年来从事长江土著鱼的驯养和研究人工繁殖的。
多年潜心研究长江土著鱼的人工繁殖,是出于对行业的热爱,是出于“要让河里有鱼”的情结。
目前,滇泽水产公司已经被认定为曲靖土著鱼原种场和省级水产原种场,该两项仍是目前曲靖的唯一一家。
在会泽土生土长的李建友,曲靖农校毕业后到会泽一乡镇工作。年,会泽县水产站成立,他被调到水产站工作。一个单位,一块匾,一个办公室,一个人。会泽,高海拔,气候冷凉水温低,不适宜养鱼也是人们的共识。水产站,当时也只是应要求成立,没什么具体活计。李建友觉得,既然是工作,就要干出点成绩,虽然不敢奢求轰轰烈烈。上任的一段时间,他买来书籍学习水产知识,并背上被子一个乡镇一个乡镇调研。“全县各地的水里都有鱼,怎么就不能养鱼发展鱼产业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后,他决定在会泽发展冷水鱼养殖,并于年买来鱼苗分发给家家户户,在会泽坝子里发展稻田养鱼,虽然这一养殖方法低产低效,但也算起步了,冲破了“会泽不能养鱼”的思想误区。年,在他的建议下,会泽县者海镇建成会泽县的首个苗种场,以提供本地鱼苗为主。
至年,会泽坝子的稻田养鱼超过万亩,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还迎来了全省的现场会在这里召开。后来,会泽城边的毛家村水库开始养虹鳟鱼、鲟鱼。效益极好,鲟鱼在年达到多元一斤。
年一次到上村下乡,经过野牛见河,水流量大,且十分清澈。后找人取样测了水质,重金属含量极低,无有害成分,适宜养鱼,这个检测结果让他喜出望外。年,经过一番努力,滇泽水产养殖公司在这里建成,并养起了虹鳟鱼、鲟鱼等。常年在牛栏江边走,看着河里的鱼在日渐减少,李建友便决定用水产公司的效益投入到本地土著鱼类的研究与保护中,“有一天,我要站在河岸上就能看见江里有鱼群游来游去。”
年,李建友作为技术人员到会泽大桥一新建养殖基地指导建设时,发现龙潭里有小鱼游出。他后来向村民了解,当地村民有人在河里钓到过这种鱼。他从体型上能判断出这种鱼是金线鲃,但体型又比普通金线鲃大。感觉到不一样的地方,他便取样请中科院专门机构鉴定,通过基因检测和翻阅文献得出结论,这是只有该龙潭经过的流域才有的新种,李建友把这鱼命名为会泽金线鲃。随后,他保留了该鱼的清本0余尾,圈养到池中。圈养把鱼养活后,每天要观察它的习性,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水温等等。尤其是产卵、胚胎发育等重要时间节点,要白天黑夜守着观察,有时一观察就是六七天。没有书本可供参考,一个个技术瓶颈都要靠自己摸索,到年,他成功攻克了会泽金线鲃的人工繁殖技术。目前繁殖关键环节的技术已经掌握,年繁殖超过50万尾。
近年来,前后共采集多个土著鱼清本进行驯养,20%左右成功实现了人工繁殖。对会泽金线鲃、滇池金线鲃、短须裂腹鱼等七八个长江土著鱼的人工繁殖还算顺利,但对圆口铜鱼等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有的研究可能是一辈子也无法成功了”。
近十年来,只要听说哪里有“稀奇的”长江上游土著鱼,他都驱车前往。年,听朋友说离丽江多公里地方,有村民捕捞到圆口铜鱼,他火速前往并高价购得余斤,可惜在运回的途中全部死亡。后经摸索,几经挫折,往返十余次运回了近五百斤。该鱼应急反应强烈,对饵料要求较高,目前养活的圆口铜鱼只有80公斤左右。养活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但繁育技术一直未能取得突破。该鱼以前在牛栏江里常见,是长江流域的主产鱼类,现在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至目前,仍然没有哪家基地或公司真正实现人工繁殖。“产卵每年一季,我也每年在经历着错过。”但不管怎样,李建友都没有放弃,一有时间,他就会蹲到池子边观察。“一旦人工繁殖成功,那将意义重大。”目前,滇泽水产公司保育着8个国家二级以上保护鱼类原种清本。
在全省的水产行业,李建友已经是知名人士,“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应该都认识我”。而在会泽,各水产养殖基地或者是经他的工作引入的,或者是他直接沟通后就去投资做的,各基地从租地到建设规划、养殖技术指导等他都参与其中。
数十年坚守,李建友说:“我的心得就是不蹲着混日子,每天做点实事,积累养殖技术,我相信终将有一天能攻克更多土著鱼的人工繁殖技术。”
目前,滇泽水产公司的繁育车间,还是一排简易房,房内十余个大圆盆,每盆里都有数万尾各种鱼苗。见有人进入,以为是有投食,鱼苗全部集中到了盆子的一边,如浪般翻滚。目前,公司每年可繁育0万尾以上的土著鱼苗,为牛栏江增殖放流提供保障。除了车间育苗外,公司还在每个养大鱼池子的出水口隔出专门区域,散养各类牛栏江土著鱼,而其自然繁殖的鱼苗,每年有超过50万尾随水游入了牛栏江。
在滇泽水产公司的一块空地上,国家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的标准化原本保育繁育车间即将开工。占地0多平方米,可自动化控制水体增氧、控温等,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全省水库育苗最先进的地方。李建友也正在计划,围绕河道建设仿生态繁殖区域,破解更多的繁殖密码。
未来的牛栏江
李建友和他的水产养殖基地目前正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大力研究培育珍惜土著鱼,保护牛栏江的生物多样性;另一个是加大土著鱼子二代、三代的繁育,让养殖场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通过研究繁育,让部分土著鱼规模化养殖,进入市场,回游到老百姓的餐桌,也是一种保护。”
正是牛栏江、上村乡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成就了李建友,让他在这里成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规模化养殖一批又一批的鱼,同时也是李建友的执著和默默付出,让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保护我们自己”这是李建友常说的一句话。
畅想未来的牛栏江,李建友信心满满,他说:“目前长江上游珍惜鱼类人工繁殖,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将用更多时间,把更多珍惜鱼类发展成河里看得见、市场买得着、普通百姓吃得起的鱼。加之长江十年禁渔,我深信,十年后江里的主要种群将得到很好恢复,水生态基本实现平衡,‘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将重现牛栏江畔。”
未来,上村乡将着力打造集休闲、观光、餐饮、购物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小镇,努力让当地群众能够通过特色水产养殖实现脱贫致富,实现发展共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