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拥有三项世界纪录的温州瓯江北口大桥正式通车,实现浙闽粤沿海大动脉甬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建设过程中,在汉央企中交二航局一系列世界性难题的攻关催生30余项技术创新,多项建桥装备、工法实现行业内关键性突破。
目前,全国10多座世界级桥梁工程同时在建:世界最大跨径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世界首座千米级三塔公铁两用斜拉桥——巢马城际铁路马鞍山公铁两用大桥、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
伶仃洋大桥、龙潭长江大桥、常泰长江大桥工地上,大国重器“智能筑塔机”让桥塔快速“长高”。“如今两三百米高空,桥塔施工人员数量可减少近50%,工作环境大幅改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施工质量较大提高。”技术中心桥梁工程方案编制部主任彭鹏说。
支撑起超级大桥施工技术和装备应用的幕后“功臣”是成立15年的中交二航局技术中心(以下简称“技术中心”)。多项“世界第一”背后蕴含着多项科技创新,创新“策源”均来自这家技术中心。
在今年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年评价结果中,这家技术中心以96.8分的高分,在全国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位列第三,也是最高分的建筑企业。
成立15年,获得项科技奖项,其中6次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参与百余座桥梁建设一座超级大桥上诞生30余项原创技术
截至目前,中交二航局已参与国内外百余座桥梁建设,其中有大量“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桥梦之队”。
年6月,二航局承建的苏通长江大桥开工,世界最大斜拉桥、最深基础、最高桥塔、最长拉索,四项“世界之最”举世瞩目。
苏通大桥动工后,中交二航局筹划组建一支技术力量,用以攻克世界级难题,推动苏通大桥高精度建成的创新成果一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年6月18日,苏通长江大桥全线贯通,比原计划提前1年合龙。这一刻,二航局对“科技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支年轻的创新团队应运而生。如今,当年16人的技术团队已成长为拥有人的企业技术中心,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创新。
今年5月27日刚刚通车的瓯江北口大桥,打破三项世界纪录,技术中心连续攻克多项世界性难题,一座超级大桥上诞生了30余项原创技术。
北口大桥是世界首座三塔四跨双层钢桁梁悬索桥,大桥南锚碇沉井平面面积相当于10个标准篮球场大小,总重50万吨,下沉到地下61.5米深。沉井下沉遇到深厚淤泥等复杂地质,就好比在豆腐上将一个“巨无霸”沉下去。技术中心联合项目团队自主研发“水下快速取土装置”,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
大桥主梁由榀钢桁梁组成,最大吊装节段重吨,相当于头大象。为了能一次性吊起,同时还要保证起吊稳定、起升速度,项目研发应用具有世界最大吊重能力的千吨级缆载吊机。
技术中心工程装备技术部主任助理吴中正透露,正在建设的常泰长江大桥、伶仃洋大桥、张靖皋长江大桥等超级大桥,均用上了技术中心潜心多年研发的“十大装备”系列产品,如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吨跨缆吊机、大跨径桥梁深水沉井基础水下智能开挖机器人等,有力提升建造效率,大幅提高桥梁质量。
■企业不下经营指标任务让技术中心安安心心搞科研
技术中心牵头或参与获批26个创新研发平台,其中5个是国家级,编制项企业技术标准,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打破多项世界纪录。“十三五”以来,这家技术中心的研究成果支撑了百余项国内外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据测算,降本增效近9亿元。
成立时间不算长,何以迅速崛起?“二航局不给技术中心下经济指标任务,不与经营产值挂钩,让他们安安心心搞科研,每年加大科研投入,而考核他们的是有多少科研成果、专利,以及为重大项目提供多少支持服务。”二航局科技部门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技术中心已经拥有国家技术专利项,其中发明专利项,科研人员人均专利数达3~4项,这一数字在建筑行业内首屈一指。
技术中心没有经济指标,但每年有“技术指标”任务,差不多每年要完成六七十个“高含金量”的大型科研课题或原创专利,这是考核技术中心的“硬杠杠”。
目前,中心正在开展4个国家级项目课题研究。“这些科研项目,是未来行业要攀登的‘高峰’!”技术中心负责人说,“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未来技术中心必须瞄向5大领域完成创新突破:桥梁建造工业化、超大跨度桥梁、跨海峡桥梁、桥梁新材料、数字化桥梁建造技术,科技赋能桥梁产业转型工业化智能建造。这是时代赋予企业的使命,也是中交二航局成立技术中心的初心。”
■院士领衔国家级重要课题实验为超级工程提供数据支撑
5月23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新洲阳逻的中交二航局实验基地,这里也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施工企业实验基地。
记者看到一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梁实验点,每根拉索上、悬索上安装着测力传感器,正在测试拉索的“力量”。桥梁模型下面整齐布置有两列混凝土重块,用以模拟桥梁自身荷载,还有一辆正在移动的小车,用以模拟车辆荷载,小车在模型的“桥面”上来回滑动,通过试验能测出拉索、悬索及桥面的压力等一系列数据。
此前,二航局建造并已通车的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是世界上首次在珊瑚礁上建造的大桥。相关试验参数也产生于此,模拟珊瑚礁碎屑层打入桩,通过不断地加压,来测试珊瑚礁的抗压力。
另一处疲劳试验已持续1个多月,采用疲劳试验机,还需要1个月才能完成万次试验,得出最终的数据。“桥梁面板的耐用性是大桥使用过程中的重要参数。”
模块化步履式智能顶推设备、中长周期波涌浪海域自升式碎石桩施工平台……中马友谊大桥、以色列阿什杜德港项目等“一带一路”上的超级工程的实验数据都来自于此。
实验基地还承接大量国家级重要课题实验,具有前瞻性,由院士领衔,未来将服务交通强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前不久实验基地刚刚结束由院士领衔的“悬浮隧道”初期试验。
“实验室是实现从0到1突破最关键的一环,实验基地马上新增岩土实验室,后续还会建设二期、三期,规模更大、覆盖类别更全。”
■年轻人有“双导师”技术人才冲到一线让科研转化为生产力
多人的技术中心,是一支年轻有活力的科研队伍,队伍平均年龄33岁,硕博占比74%。硕士博士研究生入职后,有“双导师”:技术中心的导师负责指导科研,项目上的导师则负责生产实践,年轻人在项目上至少锻炼一年,人才快速成长。
很多项目书记跟技术中心人力资源部主任助理王奇说过,“别把你们的人调回去了,就留给项目部吧!”这说明技术中心的年轻人“好用”。
为啥技术中心的人在项目上如此受欢迎?项目上的同事们开玩笑:“你们来个技术领头人,干了项目上总工、生产经理、工程部长的活儿。”“话是有点夸张,反映的是技术中心这支队伍的实干作风。”王奇说,“我们去现场不是做指挥,也不是待在后方闭门研究,而是冲到第一线直接参与施工、解决问题,让科研实实在在转化为生产力,助力项目建设推进。”
(长江日报记者龚萍通讯员晏久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