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芸(右一)与当地农民交流农业种植经验。(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上海9月10日电(记者黄扬、于啸月、许晓青)在参加接力扶贫帮困多年后,上海农艺师赵芸回到“既熟悉、又有点陌生了”的云南省边陲小城开远。她发现,农地里出现了不少用塑料杯罩着的木棒。木棒上贴着小纸条,清楚记录了农作物的生长数据。
赵芸欣慰地说,当年自己到开远,在当地协助推广测土配方,而今这颗为贫困农村增加农业技术含量的“种子”,“开花结果”了。
年,27岁的赵芸第一次踏上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当时,乘车经过“颠来颠去”的盘山公路,数不清过了几个小时,才随志愿者队伍进入开远市的小龙潭镇。赵芸的责任是帮扶当地的百姓提升农业种植技术。
作为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等中西部省份的一项内容,共青团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文明办,自年起实施一项长期的志愿服务计划,每年从上海招募一定数量的青年志愿者,到云南省普洱、红河、文山、迪庆、楚雄、德宏等地,开展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农业科技、企业管理、技术支持等帮扶工作。
尽管第一次来到开远小龙潭镇的赵芸还未到而立之年,但当时她已是上海市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青年骨干。
那时,她随身带着上海市哈密瓜研究所研育的优质新品种。她回忆说:“到云南前,充满了各种想象,想要大干一番。”
但是,开远当地“有点出人意料”的农业自然环境,给了赵芸一个下马威。由于当地山地较多、土地贫瘠,因此农产品产业结构极为单一,主要是玉米和烟叶。这也让赵芸擅长的园艺栽培技术很难一下子发挥出来。
要解决当地农业和农产品结构单一的症结,必须先给土地“补充营养”,提升土壤肥力。然而,当地早前的施肥办法相对老旧,不够高效。于是,她联合当地农科站的工作人员共同开展测土配方工作——给土地做个“体检”。
在之后数月里,赵芸与农科站的工作人员几乎跑遍了整个小龙潭镇,在全镇数百个取样点采集土样。过程中,时常遇到坡度陡峭、地形复杂的地方,花上个把小时步行五六里地,也是家常便饭。
除了完成数据采集,赵芸等志愿者还深入农户家中,向当地农民传授农业技术。
“搞农业的,最清楚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在农业理念方面,更是这样,你需要不断循序渐进,才能看到成果。”尽管志愿服务期仅有6个月,但赵芸尽可能多接触当地的老百姓。她不仅参与每周一次的集中宣教培训,还抓住每月一次的市集契机,向深山里的农民发放宣传资料。
后来,据不完全统计,赵芸等接力开展的农技志愿服务,让开远当地多名农民获益。
在万寿菊的花海中,赵芸(左一)与当地农民询问种植情况。(受访者供图)
回到上海后,赵芸并没有忘了那个“彩云之南”“颠来颠去”的开远小龙潭镇。她向当地提供新、特、优蔬果品种5个,并对接上海蔬果收购商,向云南当地的种植大户提供农产品购销信息,为云南红河的“爱心石榴微店”线上服务平台提供发展思路。
今年8月末,趁着沪滇志愿服务接力计划实施20周年的契机,赵芸带着6岁的女儿又一次从上海出发,回访云南。
此次重回开远,沿路不再只有玉米、烟叶,更有花果飘香。当地农业和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新产品有万寿菊、柠檬、火龙果等,也长势喜人。
“妈妈,哪些水果是你种的呀?”女儿牵着赵芸的手,好奇地问。赵芸居然一时有些眼眶湿润。
赵芸告诉记者,自己从小生长在农村,家里长辈都支持她赴滇扶贫,而今赵芸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在长大成人后成为一名志愿者,加入全国各地的“爱心接力”中。
统计显示,20年来,按照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的志愿者计划,与赵芸一样的青年志愿者还有多人。这些志愿者还累计为云南贫困学生捐款或联系捐款余万元,并捐助了大量物资。(参与采写:李怀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