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潭 >> 龙潭资源 >> 正文 >> 正文

龙潭宗祠的五大文化特征

来源:龙潭 时间:2025/1/19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yangguizhe.com/bdfzx/

作者:孙克

中华民族的传统崇尚三堂教育:学堂、祠堂、中堂。学堂学文化知识,祠堂学奉公守法,中堂学做人做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现在学堂多了,祠堂少了。但我们龙潭这个地方很特别,在东起龙庄湾向氏宗祠,西至黄茅园艾家唐氏宗祠直线距离12KM.南起龙潭温水岭脚王氏宗祠,北至戈竹坪侯氏宗祠直线距9km的坐标系内,自明代以来修建过60多座宗祠,现在还保留43座,保存完好的37座,其中22座系原有建筑。这样密度的古宗祠群,在全国也不多见。龙潭的古宗祠不仅多,而且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笔者认为至少具有五大文化特征。

一、唯美。龙潭宗祠总体布局奇巧,外观造型考究,内部构造多样,装饰艺术美轮美奂。

1、布局。龙潭宗祠唐、谌、向三大姓氏的近20座宗祠由西向东一路铺展,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中间是以龙潭第一大姓谌氏的5座宗祠为主,加上吴、韩、李、张、彭各姓共十余座宗祠,形成的圆形宗祠群;左翼是黄茅园镇自艾家庄至大埠江8华里接连8座唐氏宗祠;右翼是龙潭镇自向家冲至塘家洞10余华里的3座向氏宗祠,从总体布局来看,恰似古代的乌纱官帽,又似现代的人造卫星。真是天缘奇巧,令人叹为观止!

2.造型。龙潭宗祠外观设计讲究,内部构造花样多变。外观造型如黄茅园镇景江桥粟氏宗祠为“山”字型,象征笔架,寓意文运昌盛。龙潭镇向家冲向氏宗祠,左配“耐职堂”,右有“关圣殿”,又是另一番讲究。而梓坪李氏宗祠,因系“皇姓”,大门两侧石柱上两条张牙舞爪的龙,栩栩如生,显示皇权威严。内部构造如艾家唐氏宗祠,近百根柱子搭建了多间房子,号称“百柱堂”,寓意多子多福。粟氏宗祠、向家冲向氏宗祠、湾潭王氏宗祠依山而建,顺山坡逐步抬升,寓意步步高升。小黄张氏宗祠有“三低头,一整容”的说法:大门石槛内侧铺的垫脚石,龙潭其他宗祠几乎没有,而它的戏台底部与地面的最小距离只有5尺1寸,本来就低,所以人一进去站在垫脚石上,就感觉要碰到头了,自然而然地就要把头低一下;天井中间平台比四周阶沿低了3寸,从阶沿跨进天井再从天井跨上对面阶沿,都必须低头看清脚下,至此“三低头”完成;再从中厅进入享堂,有一较高门槛,着长衫者须将下摆提起方能跨过,这就是“一整容”。让凡是进入张氏祠堂的人油然而生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3.艺术。龙潭宗祠从上到下的泥塑、雕刻,都做工细腻,形象逼真,精彩绝伦,如小黄张氏、梓坪李氏宗祠的泥塑,木溪冲夏氏宗祠大门、基脚岩的浮雕石刻。而从外到内的壁画、书法更是令人惊艳叫绝,如小黄张氏宗祠内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壁画和书法条幅,应是龙潭清代几位大师的作品,简直赏心悦目,更让人惊叹。

二、崇义。这个“义”,不是江湖义气、哥们情义,而是民族大义。在年红军长征过龙潭和年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的雪峰山会战(即湘西会战)时,龙潭的很多宗祠都做出过贡献。如向家冲向氏宗祠,就敞开大门迎接红军进祠宿营,红六军团的指挥部就设在祠堂内,军团长肖克将军在这里部署了燕子坳、枇杷坳战斗,有效地阻断了敌人的追击。肖克将军还在祠堂里的马灯下办公,在祠堂门口的围岩上向贫苦农民宣讲革命的道理,宣传红军北上抗日主张,向氏的年轻后生向基初、向祖亮、向啟瑞当场报名参加了红军。其中的向基初走完了长征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年转业回家,享受正团待遇,年病故。肖克将军当年用过的那盏马灯,如今还保留在向氏宗祠里,因此,后来向氏宗祠就被称为红军祠。红军长征精神在向氏宗祠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与发扬。年“雪峰山会战”期间,向氏宗祠曾是华中艺专的临时校舍,小黄张氏宗祠为51师指挥部,韩家桥韩氏宗祠、湾潭王氏宗祠分别为“医院”和“医院”,岩板吴氏宗祠、梓坪李氏宗祠、谌氏总祠(老祠堂宗)等宗祠都为抗日战争做出过贡献。向家冲向氏宗祠、湾潭王氏宗祠、小黄张氏宗祠还有将红军烈士、抗战英烈灵位与祖先灵位一起供奉的大义之举。我们知道宗祠里一般供奉的都是本姓列祖列宗,而红军烈士、抗战英烈都是无名英雄,非本姓宗亲,加之都是刀枪所伤,若按迷信观念,是有所忌讳的。但这些宗祠却无所顾忌,逆势而为,值得钦敬和赞叹!这就是龙潭宗祠文化的显著特征,这就是“中国龙潭人”的文化传承基因!

三、仁爱。睦亲仁爱,乌峰谌氏凌碧公祠,在宗祠“栖神、聚族”两善之外,“尤一举三善备焉”。因凌碧公为“太原王氏婿,王孺人父讳民熙,母钟夫人。夫妇壮年无子而逝,杜宇难归。凌碧公感念王钟二老仁德,年年清明设二老神主,望西遥祭,至经年未改”凌碧公逝后,后人为其建祠,并遵其遗训,将王钟二老神主牌供在祖先堂上,永受谌氏后人的祭祀与朝拜。凌碧公“奉宗敬祖之心,睦亲仁爱之德”让后人感慨不已,其仁爱精神得到了永久的传承与发展。

四、超前。这里说的超前,是指龙潭人思维超前,教育理念超前。在谌氏大宗祠(老祠堂)存放的谌氏老族谱的《家训》中,有关于“胎教”的记载:“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之金櫃。子生孩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导习之矣。凡庶固难画一,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谆谆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月,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这真是大大地刷新了我们的三观认知:此前我们可能一般认为,“胎教”是上个世纪末期从西方引进过来的洋玩意,没想到竟然还是我们自己老祖宗的东西。这本《谌氏族谱》,目前虽然还找不出刊印年代,但从其印版的字体、纸张、装订及陈旧程度来看,至少应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东西。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五、存史。龙潭各姓氏宗祠里除了存放着自己的族谱外,一些宗祠还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文物。很多宗祠本身就是文物,或具有文物价值。如黄茅园镇湾潭王氏宗祠,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7公布)。其它如分水村曹氏宗祠、刘氏宗祠,高桥村夏氏宗祠、徐氏宗祠,合中村夏氏宗祠,艾家村、朱家、毛湾村唐氏宗祠,景江村粟氏宗祠,云盘金牛谌氏宗祠,梓坪李氏宗祠,莲河张氏宗祠,向家冲、金厂、金塘向氏宗祠,岭脚王氏宗祠等都极具文物价值。另外,这些宗祠里都存放有一些文物:朱家唐氏宗祠有镏金神主牌位20余块,艾家唐氏宗祠有清乾隆四十八年()石碑;分水刘氏宗祠有清咸丰元年()的“既和且平”横匾和“监察御史”竖匾;岭脚王氏宗祠有清光绪丙寅()“恩科赐进士第”、“钦赐进士出身礼部祠祭司主事”竖匾,和清同治元年()《王氏源流记》七尺石碑;木溪冲徐氏宗祠有镏金神主牌位;小黄张氏宗祠有清“同治十年”()纪年砖;龙庄湾向氏宗祠有清咸丰元年()“向氏宗祠”大门石匾。

2、古董。一些宗祠里还存放着古董:金牛谌氏宗祠保存的花轿完好无损;徐氏宗祠的香炉香火旺盛。

3、非遗。龙潭各姓氏宗祠里保存的非遗项目有:(1)龙灯。如小黄张氏宗祠的蚕灯、黄茅园唐氏宗祠的喔喝灯、向家冲向氏宗祠的鹅颈灯、岩板吴氏宗祠的竹筒灯、湾潭王氏宗祠的高把龙灯、草把灯等都是省级非遗项目;其它如姜氏宗祠的太公灯、李氏宗祠的龙凤灯、谌氏宗祠的故事灯、吴氏宗祠的雪火龙灯等暂为县级非遗项目。(2)花灯戏。龙潭花灯戏是市级非遗项目,谌氏宗祠(老祠堂)、吴氏宗祠、姜氏宗祠、王氏宗祠(岭脚)等均为花灯戏创作、排练、演出基地;岭脚王氏宗祠还是龙潭花灯戏的发源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