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这件事,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真是太难了。燕王朱棣起兵已经三年多了,但是并没有占多大地方,也就是北平、保定和永平三个地方。他南征北战部是打了那么多胜仗吗?但是史书上记载“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朝廷守”,你打完胜仗你站不住脚,就为了这么点地方,朱棣还“亲战阵,冒矢石”,而且“亦屡濒于危”,经常陷入危难之地。
如果这个阶段,朱棣哪次战争当中不幸身亡了,那他就跟我们今天说起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当时削藩13人,有一人造反,那也就是朱棣仅此而已成王败寇。朱棣这个人,不管历史上如何褒贬,有一点是值得敬佩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个精神绝对是可嘉的,又鼓舞士气,继续带着大家往前冲。这一次朱棣是下了血本了,出征之前,他又给众将士做总动员了。在前面慷慨激昂的讲道“频年用兵,何时已平”这啥时候是个头?咱们这一次出征“要当临江一决”临什么江?当然是长江边上那个念念不忘的南京城。
这个决心下到什么程度呢?“不复返顾矣”我打死我也不回来了。说完这句话,估计他心里也想,如果不成功,那真就被人打死了。朱棣说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个人物,就是当年的玄奘和尚。玄奘和尚在西行求法的时候,明确讲“我励志向西,不取真经,绝不东顾一步”。这跟朱棣是有一样的决心,朱棣这个人也是非常有谋略的一个人,他不会乘匹夫之勇。为什么敢下这么大的决心呢?就是因为他和姚广孝共同定下一个计策,我放弃所有的城池直插南京城。
客观来讲,朱棣这个计策绝对是上策,但是朱棣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实践告诉我们绝对不是,因为他得到了前方重要的信息。这个前线是哪呢?史书上讲是“中官被黜者来奔”,是南京方面不得志的那些人,偷偷向他来报,特别是那些宫中的太监,不断的给朱棣传递各种信息。跟他讲,朝廷当中把大兵全都用到前线了,后方其实非常空虚,你一旦越过各个城池直插南京城,那么霸业可成。
如果没有这些信息,朱棣是绝对不敢放弃城池直插差南京城。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所有的城池都是处在重要的关隘当中。这个城池当中装满了物资、钱粮和装备,如果你错开这个城,你到其他地方,你筹粮补充给养,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在前面的城池受阻,后面的城池追兵上来。如果不是有绝对正确的信息,你采取这样的策略,那就是死路一条。上一个最成功采取这样策略的人,就是汉高祖刘邦,他绕开所有的城池直取咸阳。最后立下了不世适的大功,才有“道旁戏剑子婴降”这个典故。
在建文4年春天的时候,朱棣的大军再次南下。其他人,像平安、盛庸,包括铁铉都得到消息了,他们在做什么呢?就是不断的夯实自己的基础,我藏在真定,藏在济南,这些城市当中,我坚决不出来。你愿意打,就来攻我,但是朱棣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我压根不想打,我继续往南走,他绕开所有的城池直扑徐州。这下一来,平安他们全慌了,打乱他们所有的计划。怎么办?就是一路难下,不停的追赶朱棣,唯恐朱棣直插南京城。
朱棣也确实如此,打徐州一个措手不及,然后绕过徐州直奔宿州。您看这个路线,就是沿京沪铁路高速南下,快接近淝河的时候,平安终于追上了朱棣。但是朱棣是故意让他追上的,朱棣已经在这恭候多时了。平安刚到这,就被朱棣的军队打了个措手不及,吃了一个大败仗。但平安这个人也是狠角色,虽然暂时败了,马上收集军队不死不休,我又缠上来了。朱棣也觉得应该在这进行决一死战了,要不然就像胶皮糖一样总缠着你,南下的脚步也受影响。
双方又开始展开了激战,双方只要一进入阵地战,朱棣在平安身上,真是很难占到便宜。在战火当中,平安手下的大将叫火耳灰,挺着长矛几乎杀到朱棣的身边。他本来是朱棣手下的一员大将,在朱棣起兵之前,被划归到对方去了,所以朱棣非常爱惜他,觉得是一员猛将。当时就吩咐左右,千万不要射着火耳灰,把他留下,射伤他战马就行了。
果然,当时的众将官就射向战马,把他给生擒了。火耳灰手下有个兄弟叫哈三帖木耳,也是非常勇猛。一看大哥被擒了,拍马来救,同样也被生擒活捉了。这两位被生擒之后,平安能放过朱棣吗?拍马又冲了过来。战争当中是非常的凶险的,史书上记载“王几为安槊所及”,就说平安手中这杆槊差点伤到了燕王,可以看出来双方真就是杀红眼了。
在关键时刻,大将王骐飞马杀到,迎住了平安,这才把朱棣保了下来。最后王骐是“掖王逸去”什么叫掖王?这是架着燕王就跑,而且是逸去。逸去说好听是撤退,说不好听的就是逃走了。我们至少能看出来,燕王是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燕王朱棣还真不是一般人,回到阵营当中头一件事,就把这个火耳灰和哈三帖木耳这两个人放了。这二位本来就是燕王朱棣手下,再看燕王这么仁义,马上就跪到地下,说愿意投降。
朱棣二话不说,当时就给他俩授予官职,一个是指挥,一个是百户,而且更重要的是,把这两个人就留在自己身边,你是我的贴身护卫,没有任何的疑心。众将官都觉得受不了了,说这个太危险了吧?他说不要担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相信这二位兄弟。结果果然,这两个人是对他忠心耿耿,一直誓死保护朱棣。这两个人容易收服,但平安怎么办呢?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晚上回到大营会怎么样?看看有什么损失?商量商量明天怎么办?
但是燕王这个人真是与众不同,马上跟众将官讲“南军饥,更一两日饷至”南军是一路追着咱们跑的,他们这个先头部队上来之后,粮草肯定没跟上。这种情况下,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绝对是一个好计策。于是“乃令千余人守桥,夜半渡河而南,绕出安军后”,又使出老计策了。过河之后,绕到平安的军队后面,来打平安。“比旦,安始觉”等到天亮的时候平安才觉察到,这意味着什么呢?半夜燕王这边行动的,我兜了个圈子,四面都埋伏好了,直接向你冲击,你根本都没有察觉。平安这边,确实像朱棣所讲的粮食不足给养不足,各种战备物资也不完整。再被朱棣半夜偷袭,这是大败而去。
燕王被平安追得太苦了,可算逮着机会了,立刻组织大军狂追不止。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追着追着突然前边闪出一标队伍,这支队伍又是军容整肃。朱棣冲击一下,对方是纹丝不动,再定睛一看对方的旗帜上绣一个“徐”字,又是徐达的儿子徐辉祖来了。朱棣对他确实忌惮三分,不敢再去进攻,又撤了回来。但是他想走,徐辉祖能让你轻易走吗?马上组织大军一路掩杀过来。徐辉组那是轻易不出手,出手必伤人,他带领军队冲起来,燕王根本抵挡不住,是大败而归。
就在齐眉山下,大将李斌也在乱军之中被杀掉了,众将被徐辉祖追的叫一个惨字。一直跑到淝河边上,众将官才扎住脚步。朱棣说,到这就行了,咱不渡河,就守着河岸边上背水一战了。但是朱棣敏锐的发现,众将官的眼神就不对了,心态有点崩了。你想想我们抛价舍业的跟着你打仗,为了什么?为了就是荣华富贵,但是这么多年征战无果,又碰到这么牛的一个徐辉祖,下一步我们何去何从呢?您给开释开释吧?
朱棣又开始跟大家讲了,说他们都是远处来的没有粮饷,挺不了多久了,咱们把南北的粮道给截断了,所以后面的军队没有粮饷,形不成太大的气候。前面不就是徐辉祖吗?他也是远道而来的,咱们努努力就给他拿下。这时候绝对不能渡河“奈何北渡懈将士心”这个时候我们一渡河心气就没了,大家觉得之前付出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绝对不能这么做。这时候朱棣也非常发扬民主“乃下令欲渡河者左”说你想渡河往回跑的人,你站在左边,其他的人站在右边。我让你们这帮人看看,都谁是胆小鬼。
这道命令一下之后,史书上记载“诸将争趋左”全都争着跑到左边去了,这下轮到朱棣心态崩了,王怒曰“任公等所之”,你们想干啥就干啥,凭啥?你看看你让人家说自己选择的。结果人家做出选择之后,你还说你这无组织无纪律,这就太过分了。但是双方就僵持在这了,在双方僵持不下的这种情况下,到底谁出来解这个难题呢?这时候大将朱能站出来。朱能和张玉两个人,那是燕王朱棣手下最重要的两员将领。尤其是在张玉去世之后,朱能的地位是更加重要了,他在众将官当中,征战多年很有威望。同时他本人特别忠心耿耿,也深得燕王朱棣的信任,他是双方最好的调和剂。
这时候朱能站出来,就给大家讲了一段汉高祖起兵的故事。他说高祖刘邦当年起义军的时候“十战九不胜”,您看人家用这个词,打败仗不说打败仗,人说“十战九不胜”这就是水平。刘邦最惨的时候到什么程度?被人追赶急了,把自己儿子都踹到车底下了。现在咱们跟刘邦比,那不是强了很多吗?都说舍不着孩子套不着豺狼,不付出努力怎么能夺取天下?
讲完这番话,大家心态也就平和了,同时朱棣也非常聪明,这时候适当的示弱,跟大家讲,这也没有什么,大家有点怨气,我们也非常理解。很多事情咱们再努力一下,一定能打败南军的。经过这番思想动员,双方又拉起了手,和好如初了。但是你和好归和好,前面还停着一个大将徐辉祖,领着这么多精兵,如知奈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