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里乡亲赶集上店,初次见面,一句贵处的?当你用家乡俗语报上村名时,那延续了几百年的村名土称,油然增进了彼此的距离。如果你是那块土地的人,你看看下面这些叫白了的村名,可曾仍让你魂牵梦绕?
鱼食→于十二集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年),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建于屯氏河弯曲的岸上(该河有十二个弯曲),故名于十二曲。后演变成于十二集。
赵毛陶孙褒元纪念馆涨木头→赵毛陶
该村原有赵、毛、陶三姓立村,取名赵毛陶。后三姓都已失传。明朝化成4年(年),孙氏自玉田县迁此定居,因由村碑,仍用原名。
官节林→挂甲林
明永乐2年,即公元年,韩、杨二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占产立庄,两姓各以其姓立村,故名韩杨村、杨韩村。两姓为争以其姓为村名,屡生争执,后协商以传说中的穆桂英破洪州时,曾在此处树林挂盔甲的故事,命名为挂甲林。
赵佘桥→赵石桥
明永乐二年(公元年),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借附近古河道石桥之名,冠以姓氏取村名赵石桥。沿用至今。
寻县→新县
新县自隋朝建镇立制,古饶安县城曾迁址于此,史称“新饶安”,“新县”之名即由此而来,
许角子→许孝子村
大许孝子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张氏由山东登州府黄县迁来占产立庄,因当地有许孝子墓一座,故得名许孝子。为与小许孝子区别,明末称大许孝子。
泊北新民居抛北→泊北
泊北原名西许孝子村。明崇祯年间,本地沥水成灾,官方派人来此察看灾情,来到盐山高边务村以北,再往北是一片汪洋水泊,走投无路。官方人士叹息:灾情严重,泊北不去了。这话传到西许孝子张氏耳中,张氏遂把“泊北”定为村名,沿用至今。
抛庄→泊二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年),高姓从山东青州府诸城县东关应召迁此占产立庄,因此处有一泊洼(又称泊二洼),即以此定村名为泊二庄,沿用至今。
火龙店→何吕店
明永乐二年(年),刘氏应诏占产立庄。康熙年间,刘氏借用村中关帝庙佛座下刻有的“何吕店”名村名,沿用至今。
张古店→张官店村
明永乐二年,张氏应诏从南京应天府二郎岗迁此占产立庄。张氏受命傍东三府“老官道”建店房接待官吏食宿,故定村名为张家官店,后称张官店。
禅庄→常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年),于、刘、张、卞、杨五姓同时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来此定居,分五处立村,为使后代经常来往,故取名常庄,前面冠以姓氏以区分。
马大口→马闸口
该地傍古柳河,设有闸口及码头,漕运盐业为水、陆交通要道。明永乐二年(公元年),多姓由滦州迁来分别立村,均冠以姓氏取村名为码闸口,后来演变为马。
磨庄→孟二庄
明永乐二年,孟、井2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孟、井2村,后两村合并,村名称孟二庄。
狼窝→狼洼
明永乐元年(公元年),赵姓由河北滦州土尔坨诏迁盐山东赵家庄立村。后赵氏八世祖由赵家庄迁居此地,当时荒草遍野,多狼群出没,故取名狼洼。狼洼赵为明清时期的盐山八大家族。
塞儿庄→仙庄
明永乐二年,吴,张,陈3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来此立村,取村名三先庄(三姓先来之意),后演变为三仙庄。年远人繁,分成东、西、后3村,泛称为仙庄。
常哥→常郭
明永乐二年,常,郭2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来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常郭。
罗庄→隆儿庄
这个村可不是姓罗的人多。据传,明永乐年间,刘姓由山乐即墨迁来立村,为取兴隆之意,取村名隆庄,后"隆"儿化,称隆儿庄。
板儿庄→泊庄
明永乐二年,齐、王2姓由永平府滦州迁来建村,传此地为古河口以西,取村名西泊庄;陈、刘2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村处东西泊庄之间,取村名中泊庄;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村在古河渡口以东故名东泊庄。
瓷东→寺东
明永乐二年,张姓由永平府滦县迁来定居,其时村西有寺,故名寺东。相类似的还有“从瓷口”,其实是“冲寺口”,立村时,村庄对着观音院而得名。
王门→王曼
据传此地为西汉时王曼的封地,故明永乐二年建村时称为“王曼”。王曼就是那个建立新朝的王莽的父亲。明清时期盐山八景之一王蔓晴芜即此。
子寨→子札
明永乐二年,赵,朱,卞,马,李5姓由永平府滦州奉诏迁来分5处立村。为取子孙繁衍扎根定居之意,定村名子扎,并前冠姓氏以区别。后“扎"演变为“札"。
贾强→贾象
明永乐二年,贾,孙,张,王4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占产立村,贾姓居多,族长名象,以其名定村名贾象。
草台儿→草堂
明永乐二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占产立村,此处地势稍高,野草繁茂,取村名草台,后演变为草堂。
瓦古坛→瓦古疃(tuǎn)
明崇祯年间,刘姓由王桥(今毕孟王桥村)迁来建村,因地势低洼常有积水,取村名洼古塘,后演变为瓦古疃。年远人繁,分为3村。
褐南→河南
明永乐二年,张姓由山西汾州府介休县阎家巷张家胡同诏迁盐山在此置地建村,取名张迁郭庄。因村居古柳河南岸,将村名改称大河南。明永乐二年,魏姓由京东滦县迁此定居,取名魏郭庄。因村居古柳河南岸,北有大河南村,遂改称小河南。
dēi庄子→德庄子
明永乐二年,德、张二姓由山西洪洞县来此占产建村。因德姓居多,取名德庄子。
志门韩中心校芝麻韩→志门韩
明成祖永乐二年(年),韩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韩家林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韩庄。韩氏四世祖为纪其叔母操行,乃立坊建门,并改村名为志门韩。
小立庄→小李庄。明永乐二年(年),李氏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该村为弟所建,故取名为小李庄。
戴航铺→大王铺
明成祖永乐二年(年),吕氏奉诏由昌黎县迁此占产立庄。村东为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所封长沙顷王子高成侯封地,乡人俗称“大王地”,此地又邻官道(亦称驿道)。洪武初年,在此设急递铺,称大王铺,吕氏沿用此名为村名。
杵攮庄→褚南庄
据褚氏谱书记载:明永乐二年(年),褚氏先祖由山东寿光县彭家道口迁此立庄。因位于盐山县城南,故称褚南庄。分前褚南庄和后褚南庄两个行政村。
鲇鱼王→年宜王
该村系古村,王氏世居此地,村名王庄。明成祖永乐年间,刘氏迁居该村东立一庄名刘家庄。两村常闹纠纷,而王氏不善言词,人们以鲇鱼相讽,称其为鲇鱼王。村人鄙俗取“鲇鱼”谐音,改称年宜王。
黄角→黄井子
明永乐元年(年),黄氏祖先黄角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黄角。相传村西有口井,燕王扫北时,兵至此地,将井水喝干,为纪念此事,乡人遂借此冠以姓氏改村名为黄井子。
黄龙台→黄龙潭
明永乐元年(年),黄氏先祖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该村地处黄河故道,村北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成潭,且近邻一龙王庙,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黄龙潭。
喝啦庄→和乐庄
明永乐二年(年),刘李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刘李镇。永乐十二年(年),又有张氏由山西洪洞县逃荒于该村东半里处立庄,亦称刘李镇。永乐十七年(年)分为两村,定名“和乐”,以冀乡邻和睦。西和乐庄和东和乐庄。
刘阿在→流洼寨
明太祖洪武三年(年),宋氏由本县宋家庄(今称王家辛庄)移居此地。地势低洼,且筑围子立庄,故取名流洼寨。
张北→璋璧
该村始于宋代,原名张为村。明“燕王扫北”时遭兵难,幸存邢、唐二姓,以残墙壁为屏障,各自立庄,取村名障壁,后取谐音,演变为璋璧。
即使居住在城市的人们,往上推几代,也都是农村出身,水有源、树有根,农村老家,那里有我们的根脉和乡愁。想想看,你老家的村名来历是不是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