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潭 >> 龙潭资源 >> 正文 >> 正文

毕节古八景的传说

来源:龙潭 时间:2023/3/30

□杨富华

毕节古城曾经流传着一段生动感人的顺口溜:“响水滩波浪滚滚,灵峰寺烟雾沉沉。文峰塔凌空脱颖,翠屏山旭日东升。大南坡雨后峥嵘,东壁轩朝霞盈门。丰乐村硕果累累,白龙潭月色迷人。”这段顺口溜简明扼要地概括毕节古八景的美景,让人耳目一新、精神大振。

▲响水滩瀑布(颜昌文摄)

灵峰仙境 流光溢彩

闻名遐迩的灵峰寺坐落在毕节城郊5公里远的垮山山麓,庙宇为三重飞檐式殿堂,分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塑十八罗汉肖像,称弥勒佛殿;正殿奉祀如来佛高大雄伟的金身,又称大雄宝殿;后殿作禅房,供僧人和住持打坐参禅,周围有青松翠竹掩映,中间留一个小巧玲珑的天井,左右各种植一棵玉兰树,花开之季,馨香四溢,一副楹联匾牌镶嵌于山门两侧:“晨钟暮鼓唤善男信女膜拜顶礼;青松翠竹掩大殿楼宇金碧辉煌。”

灵峰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相传,四川峨嵋山有位高僧(法名玄虚,人称燃指和尚)云游至此,见群山巍峨,峰峦高耸,溪水长流,雨露滋润,丹霞似锦,遂化缘募捐,在此建寺。经过3年时间的艰苦建造,一座亘古未有的庙宇落成,游览上香的人们如潮水般涌来。逢年过节,这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有位游客即兴赋诗一首:“佛仙巍峨圣境雄,藏龙卧虎瑞霭风。黔中宝地留古刹,化外还得法雨蒙。东望扶桑一轮起,西镇太白隐灵峰。猿鸟自在亦皆乐,得听暮鼓与晨钟。”这首诗气势恢宏、寓意深长,尤其是“西镇太白隐灵峰”之句,气势磅礴、不同凡响,实乃点睛之笔。从此,毕节人就将这座寺庙取名“灵峰寺”。

灵峰古刹依山而建,背后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峭壁巉岩,挺拔险峻。灵峰寺初建之时没有建镇山之塔,有位游方和尚瞻仰雕梁画栋的庙宇殿堂后,仰天长叹:“灵峰灵峰,有灵无峰,何时成功?”后来,毕节人就在灵峰寺背后的山顶上建造一座土塔,以壮山威。又有一说,初建为木塔,日久风化,遂改建土塔。土塔建造不到20年时间,有一位满腹诗书的教书先生羡慕灵峰山麓人杰地灵,决定在那里开办学堂。凭他自己的才华和教学经验,真是桃李斗艳争奇、才子佳人辈出。然而,他的门生却无一人高中。教书先生闷闷不乐,疑惑不解。一天,先生登上灵峰山巅,偶然看到风雨驳蚀的土塔,摇摇欲坠。先生一时心血来潮,暗中许愿:“菩萨保佑,我的门生若得高中,即以石塔换土塔。”数年之后,他的门生果然金榜题名。先生不忘誓言,聘请能工巧匠建造石塔。而后,毕节的才子名冠京城。光绪皇帝的老师中就有毕节人。所以,他亲笔御赐一副对联:“朝中多进士,天子是门生。”

燃指和尚主持修建的灵峰寺,热闹一个多世纪。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曾以“瑞甲全黔”的御诰封赐灵峰寺。正统十年(),年轻俊逸的诗人林晟写诗一首赞美灵峰仙境:“灵峰秀异即蓬莱,苍翠玲珑似剪裁。红树白云围药灶,琪花瑶草足丹台。采芝人语松边径,骑鹤仙留石上苔。际此悠悠忘世虑,绝胜刘阮到天台。”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禅堂楼阁被风雨驳蚀,佛像金身黯然失色。为振兴灵峰寺昔日的辉煌,僧人宝珠四处游说、八方化缘,积极推销庙宇文化,得到当地政府官员的大力支持。万历四十一年(),毕节卫指挥孙勇和教谕徐绍尧慷慨解囊,出巨资又将颓废衰落的灵峰寺修葺一新。毕节兵备道佥事方万策感慨万端,激动之余,为灵峰寺赋诗一首:“幽郁灵峰古洞天,薜萝锁尽翠微巅。江干隐见晶光出,石窍参差滴乳悬。带雨苍松龙欲起,笼烟丹灶鹤初旋。三山何处凝眸望?曾似樵人得见年。”毕节卫学训导、教授白经到灵峰山踏青赏景,又为灵峰寺题诗一首:“岷峨流脉结斯峰,形势嵯峨列岫宗。灵导曾闻仙子现,绷缅常有碧云封。风停松畔鸦玄鹤,雨霁坛前卧老龙。毓秀储精无限量,愿生贤哲佐时雍。”

从历史的记忆中,灵峰寺经历了明、清改朝换代的战火。明末清初,庙田荒芜,庙宇冷落,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董朱英任毕节知县后才将重修灵峰寺的规划蓝图提上日程,乾隆二十一年()正式动工建设,并在灵峰寺的垮山山麓开山凿石、引水灌田,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为灵峰寺的兴旺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创造了一个以毕节城为依托、以灵峰寺作轴心的旅游走廊。从毕节古城北门出发,越翠屏山,过安家井,跨云峰桥即可抵达灵峰寺的大雄宝殿。一路上花团锦簇,凉亭、小轩供游人欣赏和休息;碑文匾牌增添文化色彩,让游人深切体会到如临仙境之美感。

毕节知县董朱英组织修建的灵峰寺规模宏大、设计精良,集传统的古建筑群和山水园林艺术于一炉,乾隆皇帝御赐题额“白云古刹”,灵峰仙境被誉为毕节八景之首。毕节诗人洪楷欣喜若狂地挥笔写道:“灵峰高插白云中,此日栽培迥不同。三沼迭飞泉滚滚,千峦环抱霭濛濛。栏杆处处飘金柳,坊表层层引玉骢。道泽当轩穿嶂翠,垂虹跨院映莲红。鹤亭下绕希夷草,鹿苑高攀罗汉松。卷石法华朝古寺,长堤慈竹护深宫。终朝鸟语催仙梵,半晚钟声动谷风。冈伏幽溪疑虎踞,崖悬绝顶似鹏翀。煮茗慧井双行满,玩月崇台四野空。白塔干霄霞减色,青畴附壑水常融。发源浑与蟠龙接,凭眺相望东壁隆。关外七星难嗣美,毕阳八景独称雄。漫言仙镜非凡境,须识人工即化工。停看地灵钟杰士,遭逢共仰董明公。”毕节海子街举人沈昭云题诗一首:“山川秀气结灵峰,景色参天各淡浓。试问仙翁何处去,一声钟响白云封。”

历代的文人墨士,还为灵峰寺写了若干副对联。明朝诗人林晟题联:“晨钟彻地溶溶月;暮鼓轰天淡淡风。”“宝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灵峰秀异,如游九府神宫。”“吐雾灵峰,云里于今降帝子;飞泉缀彩,人间此处是蓬莱。”明朝正统年间,毕节卫教授孙隐题联:“风传松杪鸣仙鹤;雨霁坛前卧老龙。”“信能降雨出云灵同泰岳;长此钟英毓瑞秀甲全黔。”清朝诗人高仕征题联:“欲览灵峰胜,崇峦皆叠叠;遥窥一片云,群木若欣欣。”

光阴荏苒,朝政更迭。乾隆年间董朱英修缮的灵峰寺在黔西北高原热闹一阵之后又随着清政府宣统皇帝退位而冷落下去,唯有栽培在弥勒佛殿大门前的两棵玉兰树枝繁叶茂,摇曳婆娑。相传,此树是灵峰寺正式竣工之日,燃指和尚种植的落成纪念树,暗示“庙宇慈航、普渡众生、淡泊清洁、流芳百世”。

明代玉兰树饱经风霜,不怕日晒雨淋,见证了多个春夏秋冬,仍然郁郁葱葱、香飘万里。有诗为证:“千枝浓艳出灵峰,香熏天阶十八重。雪梅应减寒冬媚,蕞菊难添晚新红。春风识趣勤拂拭,夜雨无声伴芳容。玉貌辉映流霞影,兰蕊流馨万户同。”

响水轰雷 震撼大地

响水轰雷指城西1.5公里处的倒天河瀑布。倒天河又名响水河,河面宽50多米,落差30余米,河床陡峭,斜坡长百余米。河水从滩上倾泻而下,水势汹涌,波涛滚滚,浪花飞溅,响声如雷,故名“响水轰雷”。

明朝诗人白经观赏水光潋滟的响水滩瀑布后,诗兴大发,欣然吟诗一首:“洪源百折自山隈,怒泻危湍触石来。雪浪喧虺天鼓震,云涛霹雳海门开。潺潺直绕鱼龙穴,滚滚疑翻滟滪堆。好屹中流坚砥柱,狂澜顿使一时回。”

然而,响水滩的水为什么会响?这个问题曾经搁置多年,而毕节的书家也从来没人深究。光绪年间,毕节来了两个浙江人,他们携带着罗盘、指南针等仪器,在响水滩踏勘,意欲解开响水滩瀑布水响之谜。

瀑布的成因,一般是由河床纵断面的陡坡或悬崖与流水倾泻,陡落而成。响水滩瀑布由三叠不规则的小瀑布群衔接而成,属于大中型瀑布带,其水帘仍然攀附于河床顺流延伸,并非从山崖飞流直下。假若没特殊原因,跌落的震荡之声不至于雷鸣轰响。经过几个月的实地勘查,发现瀑布水帘落塘之处,有一大一小两个石潭,大的潭口丈余,小的潭口八尺左右。两潭均深不可测,而且有强劲的吸力。响水滩在久晴欲雨或雨后转睛之际发出轰响,关键在于两个空旷的石潭。我国自古就有“空穴来风”之说。一旦气候变化,风乘水势,水助风威,这时瀑布水帘直接冲击着石潭,从而产生雷鸣般的轰响。民国年间,有一个外地来的大学生,冒险进入石潭考察,结果葬身潭底,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去冒险。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石潭属于一种地穴,可以与观音桥阴河相通。

毕节人还将“响水轰雷”的自然现象当作晴雨表,在天高云淡、夜阑更残之际听到响水轰雷之声,老人们就会预言“天要下雨了”,而在久雨欲晴之际听见响水轰雷,则说“天要晴了”。

响水轰雷的传说出神入化、五彩缤纷,为倒天河风景名胜增光添彩。清朝雍正年间,洪楷为响水轰雷题诗一首:“晶帘断处独徘徊,触石洪涛声似雷。愧我无能推既倒,任人乘势决将来。山空不碍熊狼伏,树老何妨霜雪摧。世事匆匆流水去,年年涧畔有花开。”

响水滩瀑布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尤其是毕节的名人雅士,来此赋诗斗酒者比比皆是。同治年间,沈昭云陪伴几个文友来到响水滩,大家席地而坐,频频举杯,饮酒赋诗。

沈昭云第一个站起来,朗声吟道:“霹雳轰传费意猜,如何无雨竟闻雷。登楼遥望滩头水,浪涌涛飞滚滚来。”

他的诗刚吟完,一个年轻后生接着朗声吟道:“淼淼自山隈,水流三叠来。玉虹饮翠涧,珠雪点苍台。赤日雾烟洒,晴天霹雳虺。狂澜思砥柱,愧乏济川才。”

双峰脱颖 连霄碧空

毕节古八景之一“双峰脱颖”名不虚传,双峰指的是大文峰阁和小文峰阁的塔尖,脱颖而出,直指苍穹。

大、小文峰阁建造时间不详。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毕节诗人刘明儒(字入需,毕节人,岁贡,著有诗《铁山集》一部)为“双峰脱颖”题诗:“双颖连霄写碧空,烟云如墨走蛟龙。何年削出天工手,并峙黔山半壁中。”

“何年削出天工手”,正是他作诗的这一年,巧夺天工的匠人,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终于将大小文峰塔建造成功。当时建造文峰塔时,大小文峰塔的顶端,均为笔直的塔尖,好似一根利箭直指苍穹。而后过不了几年,一阵狂风暴雨,恶雷闪电,哗啦啦一声巨响,顿时将大文峰阁的塔尖击毁半截。于是,大文峰阁便成无顶之塔矣!又过了几年,小文峰阁又如前大文峰一样,遭遇雷击之灾。大小文峰阁虽然遭遇雷击而受损,但塔身坚固,仍岿然屹立。两峰对峙,峭壁耸崎,高峻雄伟。城中百姓,游兴不减;文人雅士,挥毫拨墨,赞誉之声,此起彼伏。

毕节诗人阮文焘迈开大步,走到大文峰阁塔下,即兴赋诗一首:“三山天外清,得一自足重。开辟始何年,瞥见双峰耸。头地让谁出,摆脱绝尘冗。其锐莫可当,含毫荷天宠。虽非五岳敌,对峙众峰拱。发之为文章,大笔称神勇。”

阮文焘于清朝乾隆五十五年()中庚戌科进士,任河南上蔡县知县,后调任郑州知州。这首诗是他告老还乡之后,为后半生留下一件永恒的乡愁。

到了同治年间,沈昭云即兴吟诗一首:“万山横处两峰连,秀削芙蓉俏笔巅。终是玉笛双管脱,倒撑云外写青天。”

沈昭云,字伯龙,毕节海子街人,同治十二年()中举人,喜欢写诗,著有《种香楼》诗一卷。他对毕节的大小文峰阁,双峰脱颖而出,充满无限的感怀与激情。他把大小文峰阁比喻成一对玉笛,那美妙的笛声,将传递到云外的青天,那么悠扬动听,真叫人喜不自禁。

双峰脱颖的美景,在毕节城辉煌将近年时间,经历多少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历尽人间战火沧桑。古人有诗赞道:“双笔插天半,挥毫不假案。文光联璧奎,花影落霄汉。烟锁蛟龙舞,霞飞鸾凤灿。枝枝赞化育,休作虚空看。”

翠屏旭日 夺冠魁首

“烟雨霏霏紫气笼,奇景承天造化功。若非自有山水土,还疑身在彩云中。”这首诗曾经镌刻于翠屏山崖的一块石碑上,说明翠屏山之美丽与高雅。

据历史记载,翠屏山早在元朝时代就是一座雄奇之山。元代诗人何宏士挥毫写道:“俗山如俗人,过眼不相揖。据鞍无好诗,羁思拍胸臆。行行见翠屏,景意两相适。烟萝幕青黛,山崖铲苍壁。云霞油然生,杉桧森以立。鸣禽递清响,飞泉散珠急。我疑有幽人,相傍崖居密。朝餐紫霞英,暮啖香松实。”此诗是毕节古八景最早的一首。当时,毕节古八景尚未形成。诗人以他的犀利的笔触,描写翠屏旭日的美丽景色。

到了明朝正统十四年(),毕节诗人林晟又作翠屏旭日诗一首:“翠峦高耸若屏风,羲驭初临露尚浓。晓色苍苍开罨画,晴光烂烂著芙蓉。来从旸谷经三岛,出自天阙彻九重。自愧负喧何以报,朝夕东向祝时雍。”正德年间,诗人杨慎题有《翠屏旭日》:“水峡风烟接大洲,翠屏青嶂绕丹丘。当年若使王猷见,那肯轻回雪夜舟。”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毕节县千总闻新科又为“翠屏旭日”题诗一首:“天下名山多景致,庐山幻影紫云飞。滇黔河山多秀气,翠屏旭日夺冠魁。”他把翠屏山比喻成庐山,只见紫云飞舞,幻影升腾,而天下的名山胜景,说什么也赶不上毕节的翠屏旭日,那么多姿多彩,首拔头筹,成为夺冠之魁首。

时间飞逝,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刚刚考取举人的沈昭云为“翠屏旭日”题诗一首:“晚来岚气透天横,山势屏开翠满城。日带云霞蒸气象,倚栏遥指是蓬瀛。”他把翠屏山比喻成蓬瀛,山势如开屏的满城,岚气横天,日带云霞,好不壮观啊!

翠屏旭日乃毕节古八景最早的一景,也是当时最漂亮的一景,题诗之人多得难以统计。昔日的翠屏旭日,苍松翠柏,绿树成荫,风景堪比蓬莱。每日清晨,晨曦初露,旭日东升,山间原野,草木茂盛;日出山色秀丽,白虹贯日;月升清辉熹微,丹霞似锦。翠屏旭日,实乃一大盛景,名传千古。

南山雨霁 景色壮丽

毕节古城南面,有一块高低不平的坡地,从郭家湾山林中,一直延伸到兰家小坡,途中经过娃娃塘、李芃伍等地。在春暖花开之际,桃红柳绿,飞花点翠,莺歌燕舞,春意盎然。到了盛夏季节,艳阳高照,苍天碧云。若遇滂沱大雨,雨声哗啦,雨幕茫茫,雨帘悬挂,雨过天晴,万物复苏,草木竞秀,风光如画,景色怡人,这就是南山雨霁的壮丽景色。

据史料记载,“南山雨霁”的美景壮观,已有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毕节兵备道佥事方万策曾亲临南山雨霁之地考察巡事,看了这片如诗如画的黄金宝地,感慨万端,激动之余,题诗一首:“楼外青山费鸟栖,撑控如拭绝云瑿。今朝霁色连城暑,昨夕飕风送雨霋。二水遥分悬濯锦,丛林不断桂长霓。南风片片莲花色,满地芳菲试自题。”

东壁朝霞 紫气升腾

“东壁朝霞”指城东龙蟠山上的胜景。明朝万历年间,山顶建有七层雁塔一座,而后又建梓橦阁。塔阁相映,林木葱茏,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因而得名。

林晟有诗赞曰:“阳乌冉冉上晴空,紫翠朝来望不穷。瑞气远笼青障碧,祥光高应赤城红。酒杯泛处初流彩,锦绣裁成尚未工。极目蓬莱如咫尺,仙班疑缀五云中。”阳乌,即太阳。他说,当太阳冉冉升上晴空之时,看到了山的紫气升腾,翠绿朝眼前袭来,叫人看之不尽。那种瑞气千条之阳光,驱逐眼前的障碍,使其祥光高照,把整个城墙映得红通通。所以,酒杯到处都留下影子。看看眼前的美景,真好比蓬莱仙境,就近在咫尺,那仙班如缀五彩斑澜的云中。

到了清朝乾隆二十年(),毕节知县重修文昌阁(梓橦阁),建有坊表,扩建戏楼,广种桂花树和杏树,并在两塔间新建“东壁轩”。

东壁轩建于文峰塔左侧,梓橦阁的右下方。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仅仅四个小巧玲珑的书斋,但装修尤其讲究,光线明亮;室内有名人书画、文房四宝,专供有识之士鉴赏。室外建有青石栏杆,雕龙画凤,妙趣横生。游人在此赏景,凭栏远眺,将倒天河畔的风景名胜尽收眼底。

游人左诗题诗一首:“为爱招堤境,新成东壁轩。烟霞凝远岫,花草满平原。地僻钟声静,林疏鸟影翻。时来星缶下,趺坐每忘言。

才子唐材,吟诗一首,赞东壁轩:“临轩极目处,气象万千般。市远人疏密,峰高云往还。文星旁映照,曲水暗回环。欲遂冲霄志,深惭两鬓斑。”

唐俊赋诗一首:“何事名东壁,相规意甚真。边陲鲜博洽,大令欲陶甄。即此山兼水,如逢知与仁。来游能领会,勤学莫嫌辛。

毕节诗人沈宏谟又作诗一首,赞东壁轩:“为政先勤暇,落成东壁轩。挥弦追宓子,作赋拟文园。

东壁轩实乃明、清两朝毕节文人聚会的场所。

丰乐秋成 金谷飘香

丰乐秋成之美景,位于毕节古城西部5公里远的丰乐乡,这个地方土地肥沃,原野宽敞。在田坝南端,有一条小河,河上建有一座丰乐桥,让南来北往的乡民畅通无阻。在东西山坳上有大小岭坡对峙,千亩良田,阡陌交织。古驿道横穿田野,驿道上建有石碑坊一座,建造技术精湛,雕刻细腻,牌坊上方刻有“万古佳城、彤管扬辉”八个大字。相传,乃乾隆皇帝御书。每年秋收季节,稻谷飘香,秋实累累。原野上秋菊盛开,遍地黄花、秋兰葳蕤。秋水长天,秋山如洗,星罗秋旻,好一派田原风光。

明代诗人林晟赋诗一首:“野老杖藜山径里,牧童吹笛晚风前。要知击壤声中事,社洒新篘乐酒眠。”林晟拄着拐杖来到山里,看到金黄的原野,稻穗沉甸,听到牧童吹笛的美妙声音,真的是如同喝了一杯美酒,乐不可滋,长睡如眠了。所以,他有感而发,即兴写了这首诗。

康熙七年(),举人程万夏为丰乐乡题诗一首:“落落烟村四五家,人归乱后种桑麻。平畴望野田多沃,山涧分流水自斜。嘉谷自来逢稔岁,轻徭无事到官衙。蓑云妇子何知识,只觉秋来乐自赊。”

光阴荏苒,时光流逝。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沈昭云为“丰乐秋成”题诗赞道:“风吹香味满田畔,万顷黄云一望收。最好斜阳天色晚,家家人醉明月楼。”当他亲自走进丰乐乡时,首先便闻到稻谷的香味,在田畔周围缭绕。举目一望,一片金色的稻谷,望得人心激荡,心里跳跃的情怀,叫人收也收不住啊。这么美好的金秋季节,家家户户的人们都醉倒在明月楼上了。

龙潭夜月 景色迷人

龙潭夜月位于毕节城西纱帽山麓北坡地,大约现在的“灵山秀水”那一带。据说有个深水龙潭,潭里的水清澈如镜,冬暖夏凉。每逢晴朗天气,月色柔和,潭水晶莹,常常引来一些文人墨士,在此赋诗赏月,特别吸引人的是“潭底有龙”的传说,所以,人们就称这里为“龙潭夜月”。

明朝弘治年间,毕节诗人林晟漫步到此,席地而坐,看到波光粼粼的龙潭水,心血来潮,信口吟诗一首:“一泓秋月漾清波,五夜寒光向此过。老蚌吐胎明海宇,玉蟾分影照山河。澄澄藻影涵丹桂,湛湛瑶池洽素娥。坐久不知风露冷,晚凉吟处水腥多。”

明正统十四年(),林晟调贵阳守备。治军之暇,好读书,礼贤下士,有“儒将”之称。因坐罪,罢职归里。不管政务,不问政治,常游山玩水,以诗酒自娱自乐。这一年,大约是他被罢官回归故里的第二年,林晟坐在龙潭边赋诗赏月,亲身感受到“坐久不知风露冷、晚凉吟处水腥多”的滋味。

嘉靖年间,贵州镇远知府程?又为“龙潭夜月”题诗一首:“玉盘出东海,到处清光被。况直山上池,久为灵物寄。冰轮浴金波,静影沉空翠。怪得潭底蛟,拟作明珠戏。”程?乃建昌人,明朝嘉靖元年()任贵州镇远知府。因出差云南,路经毕节时,听说“龙潭夜月”的奇观美景,乘兴而来,观景赏月,即兴赋诗,留传至今。

龙潭夜月景致怡人,颇受文人雅士青睐。明朝初年,毕节人开始在龙潭旁边建龙神堂一座,一时香火不断,游人如织,建堂余年。清朝雍正年间,毕节知县组织工匠重修龙神堂。清朝同治年间,沈昭云来到龙神堂边,瞻仰龙潭夜月的奇异景色,并赋诗一首:“轻波荡漾映虚岚,近水楼台倒影函。怪底鱼龙秋卧稳,天空云净月临潭。”

龙潭夜月从明朝初年始成到清朝末年,整整历时两个朝代,深受毕节人的呵护与青睐。到了清朝末年,潭底沉砂浮起,潭水干涸。加之龙神堂被人为损毁,龙潭夜月之美景,就这样慢慢地消失了。(作者单位:毕节市作家协会)

来源:毕节试验区杂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