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
对于一个常住龙潭大峡谷附近的人,像我,说要去游龙潭大峡谷,村人一定会说:“神经病!常在山里住,啥没见过,有啥好看的?”对于一个住在景区又对景区知之甚少的人,像我,说没去过景区,山外来客绝对不信:“怎么可能呢?我们大老远就来过好多回了,你会没去过?”
说没去过,这是瞎话。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还在家乡任教时,就带学生穿越龙潭大峡谷,到属于渑池的“大天地”村(位于现在景区尽头的山岭上)去背过椽子――搞勤工俭学。不过,那时,这里是偏僻、落后、闭塞、荒凉的象征。后来到了90年代中期,我又到过龙潭一次,是暑期回乡度假时,和几个弟兄到那儿洗澡的。不过,那时,说是龙潭,倒不如说是污水坑――就在今天的五龙潭处,五龙潭瀑布下,两丈见方那么大不到,村妇洗衣的,放牛娃饮牛的,砍柴采药洗脸洗脚的,正午村里男人洗澡的――潭前是一片干河滩,乱石遍布,荆棘丛生,一派萧索、荒凉的景象!那时,谁要是说,这里会成为旅游区的,别人一定会说:你可真逗!
说没去过,也是实话。上世纪90年代初我离开家乡后,离故乡越来越远。一年四季,寒假暑期回去两次,也急如掏火,无暇逗留。年暑假,在离乡返校的前一天,在闻说龙潭峡景区开发建设日新月异之后,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和激动的心情,为了了却一桩心愿,我便和也将远离故乡、走进军校的堂侄儿一道,去了趟龙潭大峡谷!
(二)山门
龙潭大峡谷山门龙潭大峡谷的山门,就巍峨的矗立在距我们白姓沟口不足百米的、进入龙潭峡的必由之路上。外地游客来到景区,只想尽早一睹峡谷芳容为快,驾车到此呼啸而过,别说细细观赏镌刻在门柱上的奇联,只怕是连山门的建筑结构和风格都无暇看清,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是一座石牌坊,全部用来自偃师的巨型石材砌就:高门墩,方门柱,尖楼顶,显得朴而不拙,气魄大方;中间一道正门,两侧各一偏门,前后左右两侧的柱石上,饰以飞龙图案,柱石下方基座上,端坐着四只小石狮,庄重典雅。柱石正中是两副描绘峡谷奇景的佳联:东向是由张友仁先生撰联、张化义先生隶体书丹的“八里迷谷处处迷景逗客停,千尺险峡步步险象着人惊”;西向是由张友仁先生撰联、张京汉先生行体书丹的“关峡相望岚为轻云绕,潭瀑联珠水呈青龙飞”。我之所以称此为奇联,是因为我觉得这两副楹联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龙潭大峡谷所有景点的全部内涵和主要特征,是到景区旅游者必须把握的一个“提纲”,是看懂龙潭峡的一个“关纽”。
(三)关隘
进入龙潭大峡谷,但见两山作屏,互依互偎;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忽宽忽窄,错落有致。山上满眼碧绿,苍翠欲滴,游目环顾,时现峥嵘。愈往里走,路愈狭窄,山愈高峻。一忽儿两山对峙,犬牙差互,形成合抱之势,似入穷途末路,山穷水尽;一忽儿山势游离,各奔南北,视野开阔,豁然开朗,真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曲径通幽,若即若离,果然有洞天之清净,福地之幽雅。记得小时候正月十五到龙潭沟看戏,因未到过龙潭沟,遥望大山之一褶一皱,以为村子就在山脚下。及至到了山脚下,才发现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八里迷谷(现在早已经是十二里迷谷了),千尺险峡,像这样的“关”有多少,没留意数过,也说不清楚。印象中记忆最清楚也最恐怖的,当属峡谷腹地的青龙关和黑龙关了!
高空索道青龙关在前,黑龙关在后。青龙关平而狭,黑龙关陡而峭。走在青龙关中,如入无人之境。愈往前走,头上天色愈暗,脚下水色愈青。心中不禁陡然一惊,突生一念:脚下栈道若顷刻崩颓,吾命休矣!黑龙关下就是黑龙潭,再往前就是阴阳潭瓮谷。每次行到此处,不知怎的,我总会想到“鬼门关”几个字,联想到“阴阳潭”的命名,我总觉得这简直就是阴阳两界的分界线!所以,每至此处,我总是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不敢俯瞰,只愿仰视。“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诗经中的这几句话,是我过青龙关和黑龙关最真实、最恰切的感受。
(四)峡谷
八里迷谷,是龙潭大峡谷的主要景点所在。传说是西天取经路上,呆头呆脑的猪八戒为他的师父唐三藏“拱”出的过山通道。俗称八里胡同。它和魔王洞、蕙风洞、火云洞是否就是《西游记》里的几个妖洞魔窟,无人考证。但正像宜阳的花果山一样,我们的旅游开发,正可借此巧立名目,大做文章。因为风景名胜本身就是艺术品,其审美价值是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得以实现的。那次进入峡谷,五龙潭北侧的隧道尚未开通。我们从五龙潭南侧登上由级石阶砌成的步游道,然后走的是一条由原来废弃的水渠改成的羊肠小道,依山随势,九曲十八弯,路面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路边奇花异草,灌木葱茏,花草掩埋路径,让人时时着迷。在五龙潭南北两侧的半山腰间,各建有一亭,名曰龙亭和凤亭。登山至此,至亭中歇脚小憩,目可睹四周水光山色相映成趣,耳可闻百鸟啁啾如凤鸣,水声浅浅似龙吟,不觉赏心悦目,神清气爽。此乃八里迷谷第一绝也!
一线天再往前行,就是八里迷谷的第二绝――水光潭影。在青龙潭到阴阳潭瓮谷这一段,我们走的是一条空中栈道,但绝不是现在的钢筋铁骨做支架,红漆木条铺设的路面,而是一条简陋的栈道!想想看,一条栈道,仅能容一人通过,凌空飞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脚下是刀劈斧削的悬崖峭壁,低头是深不可测的墨绿潭水,头上是一眼看不到天的危崖巉岩;人行其上,只能靠一根铁链和几根稀疏的栏杆保持平衡和安全。也难怪山门楹联云“步步险象着人惊”!只怕通过这一段的游客口中不说,心里却咚咚乱跳,不由你不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大惊失色!直到此时,我才明白,早上来时,在村中一位姓李的中学老师处歇脚,他特意叮咛我“千万要注意安全”的用意!
过了阴阳潭,险处不须看。接下来看到的便是八里迷谷的第三迷人景观――奇石遍布!这一段走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头铺就的林中甬道。不用说刚过芦苇滩,一眼就可望见的矗立在半山腰的奇石――拴马桩了,单是峡谷里横空出世、拦腰当道的仙人指印、掌纹石、仙人洞、刀碑石、饮马槽、马蹄石等等,就够你揣摩、品味、观赏、惊叹、咋舌大半天了。
听人说,龙潭峡谷已被辟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一进峡谷,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及至穿过了龙潭峡谷,走到了它的尽头,回头想想,我似乎才品出了点味儿:龙潭峡谷植被保护完好,种类繁多,这对研究物种的发展演变很有价值;八里迷谷,千尺险峡,两侧裸露在外、层次分明的岩体,尤其是过来阴阳潭之后迎面看到的极具特色的表面光滑如河光石和鹅卵石的岩壁,上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石穴、石洞、石龛、石庵――有的似黄钟倒置,有的像瓦釜侧立,有的像蜗牛旋儿,有的如海簸萁,有的似螺蛳壳……让你情不自禁的想伸手抚摸这峡谷的肌肤,感受自然造物的神奇!
(五)奇石
说起石头,不能不一提刀碑石!
天碑我这是第二次观赏刀碑石了!那年进山,路经此处,我从南坡悬崖边居高临下遥望,只见其一个侧面轮廓:像一把大刀,直刺蓝天!从此我想:“刀背石”,原来如此:倚天而立的巨石的那道斜边像刀背!现在,我们就站在巨石脚下,路边一块标志牌上赫然写着:刀碑石!问随行大侄子,何以这样写?答曰:“我也没到那一面看过,听人说观赏此石所站角度不同,所见效果各异,北侧看像刀,南侧看像碑。”这么一说,心中释然,继续前行。归来途中,心中隐隐有一丝遗憾,难道就这样回去么?历尽艰险,备尝艰辛,不到近前一睹,何时才能再来?于是,只身一人上了通往刀碑石南侧的羊肠小道。上了一道小山坡,独自一人走在林中石砌甬路上,我仿佛走在通往仙境的路上一般。来到石旁,定睛一看,心中暗叫惭愧!你猜怎么着?原来所谓刀碑石,奥秘全在石之南侧!在平坦如砥的侧面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清晰图案:上部形状,像一通碑,上端略窄,顶部慢圆,底部略宽,在右下角处,斜伸出一个短柄,整个造型就像一把被人斜举起的刀,惟妙惟肖,丝毫无斧凿之痕。原来如此!我不由想起王、苏二公在《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二文中所发感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及至和大侄子谈了所见所感,他也大呼后悔,叫苦不迭!
(六)潭·瀑
同乡先贤、《竹波诗草》的作者李筠先生,在他的《龙潭奇观记》中曾这样描绘过龙潭奇观――
五龙潭“潭之名无所稽。潭约亩许,环周山岩嶙峋,杂木丛生。其水幽黑,蛟龙潜伏。晦明沉暗,阴森朦胧,不禁毛发悚然,惊愕异常。潭西峭壁数十仞,势如刀切。飞流当空,下泻于龙潭之中,澎湃轰隆,响震山谷。望之如幅布张空,白虹拖地,名之曰:‘瀑布’。可谓奇观也。”
李先生所谓“龙潭”,现名之曰“五龙潭”,我想大约是因为四周山涧全都一泻而下、归聚于此的缘故吧。潭的面积也扩至两三亩大,盖因人工开挖所致。和早先我所见到的相比,早已是旧貌换新颜,焕然一新了。潭中因地制宜,留有几处奇石异景,情趣盎然,有几艘人力制动的小艇,徜徉其中,其乐无穷。
水上乐园在峡谷中段,险象环生的空中栈道之下,曲径通幽的水上通道之侧,尚有五潭:龙涎潭、青龙潭、黑龙潭、阴阳潭和串珠潭。一个比一个大,一处比一处深,一个比一个清秀,一处比一处奇险!宛如五朵金花,相依相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龙涎潭清且浅,随行小侄为抓螃蟹蹚水过潭,无惊无险;青龙潭阔而深,从栈道下望,潭水墨绿,尽管水质一样的清亮,却早已看不见水底了;黑龙潭凶且险,但见此潭形似深井,狭小而幽,潭水乌黑。栈道上方悬崖倒悬,犬牙交错,差互明灭,一皱一褶,不低头侧身,就不能通过;而一低头侧身,必见潭中倒影,深不可测,变幻不定。加之崖高水深,索细栏疏,人行其上,已有头晕目眩之感,不能自持,几欲先走。置身其上,不由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提心吊胆,谨小慎微,全神贯注,缓移脚步了。阴阳潭瓮谷狭且长,像人工开凿似的,潭水清澈透亮,潭底卵石历历可数,但不仗舟楫,欲徒步涉水,已是不可能了。之所以以“阴阳”名之,盖因其上崖壁交错,遮天蔽日,一日之内,晦明变化故也!串珠潭如红线串珠,三步一漩,五步一涡,远可赏景拍照,近可临潭梳妆,真可谓一步一景,景景各异!
时维八月,秋意已浓,加之天气干旱,本以为此时游峡,难见瀑布了。没想到五龙潭上,刀碑石侧,还能一睹两道瀑布的神采:前者一如李筠先生所描绘的那样,不再赘述;后者位于刀碑石北侧龙王庙旁。但见凌空飞下,一泻千尺,水花四溅,铮铮作响。闻其声如伯牙操琴,高山流水,其音难觅;观其形如丝如线,不绝如缕,其妙莫名!驻足观望,心驰神往:若是在汛期来此,或烟雨蒙蒙,云雾蒸腾,岚霭轻绕;或晴天丽日,云蒸霞蔚,夕阳残照;千沟万壑,万岩千崖,朝晖夕阴,阴阳昏晓,又该是怎样一番迷人的景致?又该是怎样一番动人的情调?
(七)游人
去的那天,尚在假期,天也正热。或许都是看中了龙潭峡谷这一避暑胜地了吧,那天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热闹非凡。有本乡本土的,也有外地外埠的。尽管口音不同,服饰各异,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歌于途,或憩于石,或说或笑,或嬉或钓,或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或三三两两,信步漫游,形式各异,情趣皆然:高兴、快活、悠闲、自得!
在这里,身份各异,地位有别的尘世中人,一如脱胎换骨,判若两人。而在尘世中本身就无为官架子和尊者姿态,一如百姓那样平易、家常之人,就更显得亲切、自然,其乐融融了。芦苇滩前,我正醉心于潭水的青碧,注目凝神时,眼前突然横过来一只巨手。我正纳闷:怎么回事?扭头一看,原来是远道而来的县文化局武慧芳局长!我一个文弱书生,无德无能,虽在县城教书近十年了,但武局长早先在教育局任职时,我同他也没有过多接触,可他竟在心中牢牢记下了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
刀碑石下,我和两个侄子正坐着小憩,只听前面人语声近,抬头一看,健步走在一行七八人前边的,是县政协拓文敬主席。在他主管教育工作期间,我因工作关系与他有过一次接触,言谈不过三五分钟。出于礼貌,我迎上前去向他问好。他问我的第一句话是:你家就住在附近村吧?我知道,老县长若是不认识我,是断不会这样问的!区区小事,寥寥数语,足见他的心中给普通百姓留下了多少位置!归途中,我在五龙潭边的小吃摊上又见到了他,他正和众多游客一道,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品尝风味小吃呢!
游人实在太多了,小吃摊实在太少了。为了尽地主之谊,将方便让给外地游客,我们几个人就没再凑这份热闹,到村中我的那位老师家打牙祭去了。闲谈中提及此事,我的这位老师还充满敬意,不无感慨:“你不知道,咱这景区能够开发到现在这般模样,与县领导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特别是拓县长,前几年刚准备开发时,他往这儿跑的回数多着哩!”
李老师的一番感慨,使我再次想起了同乡先贤李筠先生在他的《龙潭奇观记》中所发感慨:
“盖景缘人而彰,人缘景而显,二者极相需也。斯潭生于深山幽谷之所,人所罕至,虽有二三适至者,亦无因而述作,故斯景之奇,黯然而不彰也,悲夫!”
李老先生仙逝于年。我想他老人家若九泉有知,龙潭现已被辟为著名景区,定会欣然瞑目,含笑地下吧!――这,也正是我写此文的缘由:告慰同乡先贤,为龙潭峡谷扬名,也算是我这个久违故乡的游子,报答家乡父老的一点心意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