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潭 >> 龙潭图片 >> 正文 >> 正文

石板滩百年老宅ldquo张家烧房r

来源:龙潭 时间:2022/7/11

最近,我们常常去到石板滩镇。

不仅是因为它离我们很近的原故,或许是因为,这里还剩下难得的东山客家老场镇,老街巷。时下,对于我们这些经历了变迁的龙潭人来说,珍贵的老街早已成了一种回忆、一种奢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石板滩镇就像一辆驶上了高速铁轨的快车,发展速度太快,其势不可挡!不经意间,东南西北早已高楼矗立,场镇规模也愈来愈大,简直就是一天一个变化。

然而,仔细去发现,整个小镇也是被一片片的工地所包围,这些机械轰鸣的工地有如一个个正在发脓的伤口,而挖出的红土,血一般的红。石木路像只巨兽从东风街口倾巢而出,一路吞噬过来,而它挪动过的地方,到处是刚拆掉了一半的房子,一座座村落如同历史文明遗址的废墟,死一般寂静。我们知道,还有更多条线已经规划在这一座座村落的上空,只是还没落下,等到明后年,这片土地将皮开肉绽。

从车窗望去,那一座座村落里住着多少的客家老故事,多少客家人过去的影子在这里影影绰绰,昨日的悲与喜还在那林盘田院间停留。想象着,它们终究变成的一片尘土飞扬的废墟,

而后被红土掩埋,随即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现代化的工业园区。

看!我们去年拍照的天宫村13组王家老屋位置,早已被一堆红土所掩埋……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加快脚步了。

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来自石板滩镇双柏树村的老屋——张家烧房

为了存档,我们也是第三次来到张家烧房,其中一次是带领大家徒步来了一次。

正是因为第三次的到访,我们才了解到了更多的信息,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从发现它以来,我们一直以为这座老屋就是张家老屋,然而这一次,据张家阿婆讲,这座张家老屋在民国年间,是附近远近闻名的张家烧房,直到60年代还一直在烤(酿)酒。早在民国年间,是由康姓人家卖给张家,张家在这里置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张家阿婆讲,这座老屋有多年的历史,具体建造年代不详。

何谓“烧房”?

烧房,音同“烧坊”,客家人的对酿酒坊的俗称。旧时,家庭式的酿酒小作坊,其酿出的酒专供本村或本场镇的村民、居民所售,成都客家人喜欢将酒称作“烧酒”,所以也爱将这种酿酒小作坊称作烧房,近似于布坊、染坊、油坊……

这些老作坊的品牌也大多取自于其姓氏的名称,如:张家烧房、李家布房、林家染坊……

好了,还是让我们一起去详细的看看这座张家烧房:

吉祥如意全家福,

恭贺新喜满堂春。

大门上的这副手写对联特别显眼,可以看出张家人还是很重视传统文化的。

门框两旁户牖上的花板采用镂空雕花制作,虽有残破,但还算保存完整。

现在,这种规格建造的遗存在东山片区已不多见了。

各位,看到这朵雕花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同我们在张氏静公祠看到的一般。

确实,我们随后在四川客家网的张老师那里得到了证实,从族谙上看,他们来自同一支入川张氏。

户牖上的腰枋上采用的木制雕花镶嵌工艺,目测为暗八仙纹,这种镶嵌工艺也是首次在我们所看到的东山客家古建中出现。

腰枋下的裙板上写着一些字,这又有何寓意?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还是能看出张家人的书法功底还是不错的。呵呵!

大户人家,门槛可不低哦!

我们测得一尺有余。

一进门,但见正厅中堂上,摆放着老式神龛,挂着一副神榜。

这是典型的东山客家祖屋格局。

成都东山客家人大多由江西、广东、福建岭南粤北之地迁移入川,其礼仪文化也随之入川,承袭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四川客家人,在旧时的农耕时期,特别重视祖先的敬拜,对祖先的崇拜观念要比其他四川土著居民强烈。这种强烈的宗族意识同时也是东山厚重客家文化的具体表现。

然而,最有趣的是——客家人神榜不同于“湖广人”的神榜。湖广人的神榜大多以“天地君亲师”作抬头,客家人的神榜却五花八门,不据一格,各式各样的,通常以各自家族中的家训为抬头,如“祖德流芳”、“诗书世长”、“三省家风”……

东山客家人的神榜通常由祖先牌位、神匾和神联三部分组成,以这副张家的神榜为列,其抬头为“百忍家风”,神联为:图存百忍富贵绵长,室继两铭书香永传。

老神龛虽谈不上多少豪华,但还算古老,目测应该有百年历史了吧?!

下沿的鎏金花纹还清晰可见。

铜制小配件在历经了岁月的风蚀后,锈迹斑驳,古意尽显。

下面供奉的是道家神灵——土地老爷。

古时靠天靠地的农耕时期,这土地老爷应该是民间百姓心中比较有地位的神灵,都希望得到他老人家的保佑,有个好收成。

燃尽后的残香断烛,插满了整个香炉,可以看出张家人至今还在祭拜。据张氏家人讲,每年春节清明时节,各房张家人都会在此堂屋祭拜先祖。

当人们都纷纷搬出老屋时,闲置的祖屋成了全族人唯一的祭祀之地。

整个老屋主厅为穿斗式木制框架结构,墙体采用的竹制篱笆和泥草的混合墙体,这和客家人的夯土泥墙风格不同,这是典型的川西风格样式。张老师推测这间老屋应该是明末清初上川之前就有的,早于清客家移民填川时期,应该不是客家人所建。然而,这个说法也在张家阿婆口中得到了证实。这确实是一座有着多年历史的老屋!

正厅两则的主柱上还贴着一些遗留的符文,不知有何寓意?

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告知:

不知这副画在隔墙上的画,算不算壁画?可以看出是一花瓶莳花图。

估计有“平安吉祥”的象征寓意。

角落里一架废弃的老风车。

还有板桶!

板桶,在打谷机还未出现的时期,它是农村丰收时最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

然而,在农闲时,它也是客家阿妈们的最放心的“托儿所”!

据大舅娘讲:过去,家务众多,即要干活,又要照料孩子,索性就把孩子们圈进这板桶内,任其自由嬉闹爬动,方可安心干活。板桶是相对安全的,其高度相对于婴孩来说是基本无法翻越的。

这种特定时期的无奈,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勤劳智慧的客家阿妈们最伟大的一项发明。

各位老客家们,小时候的你可否也是这样长大的?!

古老而雅致的柱础满是青苔包浆,古意幽幽。

角落里遗留下了一个老式客家饭碗,客家人称之——碗公。公取其大之意,“碗公”也意为大碗的意思。大写意的水墨风格在现代看来,也算是古风犹存。

摇摇欲坠的残墙在竹林的衬托下,更显古老,这是张氏族人的祖屋,是石板滩镇双柏树村的张家烧房,不知有几代人从这里走出,也不知有多少的杜康从这里酿出,还有多少的老故事在这里书写……

然而,它依旧如同躲藏在深闺中的酒娘般,在这林盘间,独自酿造着醇厚唯美的历史清酌!

还好,这座张家老屋,不!是张家烧房,最终被我们偶然发现,我们留下了她最后的身姿,听到了她最后的故事。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绿野翠林,红墙黛瓦,茫茫东山里,这是最后的遗存,最后的写实,也许这片村落早已被规划。但,不管何时,不管何姓,也不管人们的脚步走得有多远,这些客家祖屋就在那里。

那是故乡的家,也是最后的根!

图文/咪哥

(完)

招募:

点击下方蓝字进入

?客家志愿者?客家正能量?客家90后

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