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古村游客往来,“新村民”在写生王志凌摄
“四平戏回响,庶民酒飘香,拥抱新时代,古村美名扬……”这是国庆假期,在外工作的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村民陈孝眷返乡游玩时的感慨。
郑承东摄
此时的龙潭古村秋意正浓:山间,翠竹梯田,黄了稻谷,红了柿子;山下,小桥流水,古屋长廊,游客熙攘。早在国庆佳节来临前,村里的40家民宿、个床位预订率已超八成。8天长假,这里接待游客约3.5万人,民宿、餐馆、农特产等收益共计约万元。作为屏南的“网红村”,龙潭古村在意料中又火了一把。
在陈孝眷的印象里,三年前的家乡还不是这番生机景象。
龙潭村全貌王志凌摄
隐于青山绿水间的龙潭,省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这里,历史悠久,百年老宅散布,古韵绵长。村里还有以唱腔、表演独具特色而闻名的“四平戏”,跻身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凉夏夜,小桥流水旁,村民欢聚一堂,长腔短调唱大戏,成为无数龙潭人的温暖记忆。
当古村邂逅“外出大潮”,原本多人口的龙潭村仅余不到人留守,且多为老人、妇女。一座座老宅在年久失修中轰然倒下,残垣断壁、冷落门庭、斑驳藓痕,诉说着沧桑和无奈。
王志凌摄
怀揣年轻的梦想,陈孝眷也离家,从军、复员、就业,在城里安了家。每每返村,走进残破的老宅,空落落的乡愁止不住涌上心头:“前庭新苔绿,后院草花丛。多少人事物,只留睡梦中。”
“人走了,家空了,村没了,我们还是有故乡的人吗?”一声叹息,落在龙潭人心间。
徐烽摄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年3月,屏南立足当地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探索文创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龙潭“绝境逢生”。
当年,龙潭文创项目启动,秉持创新发展理念,围绕村民、村落的弱点、痛点、难点问题,推进项目落实——
乡村振兴,人是主体。龙潭通过选送村民到双溪安泰艺术城学习油画创作、举办传统戏曲民俗文化节等,唤醒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觉;通过营造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生活方式,吸引城里人“上山下乡”成为“新村民”,并颁发居住证,让他们有更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发展新经济业态,让村民参与乡村整治和改造,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在外村民归来。
龙潭风雨长廊
龙潭原来的老屋90%已空置荒芜,立足这些资源,村里创新房屋流转模式,村委会建立中介平台,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模式;创新古村修缮模式,建立“‘新村民’出资、驻创艺术团队免费设计、村委会代为组织施工建设”的运作模式,按照“修旧如故”“一屋一特色”理念,古朴典雅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传统村落不失乡愁古韵又简约清新;创新项目管理模式,试行“工料法”计算工程成本的管理模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通过系列创新,有效破解传统村落古建筑“保”与“用”的难题,“破木屋”变成了“黄金屋”。
村落要留人兴业,必须打造比传统农村更高级的生活方式和创业方式。为此龙潭村补短板,实施乡村提升改造、环境整治工程,加大文化服务供给,让乡村更为宜居宜业;重铸魂,成立四平戏传承协会,创办四平戏博物馆、龙潭酒博物馆,举办戏曲节、开酒节、丰收节等民俗活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激活力,创造性改造老屋,变为书屋、艺术工作室、众创空间、咖啡屋、音乐吧等,并不断催生新的经济业态,让乡村成为创业和生活的乐园。
龙潭村随喜书屋
而今的龙潭,常住人口已恢复到多人,并吸引来自香港、北京、上海和英国等国内外“新村民”多人,其中不乏香港导演招振强、财经作家吴阿仑等知名人士;创办各类艺术共享空间28个,拥有民宿床位多张,新增企业经营主体12家。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年的5.7万元增至年的16.9万元。
新村民的手工艺店
清澈的溪流、悠长的巷道、错落的老宅,恬静的田园生活、浓郁的文艺气息。随着文创项目的深入推进,当下龙潭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网红”之地,每逢节假,游客盈门。
龙潭的生活艺术
乘着文创春风,陈孝眷昔日落破的老宅经租赁、改造,已成为龙潭美术馆,接连画展,游客如织。而他一有空闲都会从城里回村逛逛,一首新诗道出了他对龙潭新气象的感慨:“梁上更新瓦,庭内藓无痕。行家施妙手,老屋客盈门。”
来源:闽东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