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龙潭 >> 龙潭图片 >> 正文 >> 正文

一览改革开放40年衣食住行变化

来源:龙潭 时间:2022/6/10
ios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ivk_sa=1023197a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

江河之所以能冲开绝壁夺隘而出,

是因其积聚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

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

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

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

现在,我们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

已经充分爆发出来。

”——习主席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综合国力到社会面貌,从文化建设到日常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东城百姓的衣着从“黑蓝灰”走向“个性化”;饮食从“解决温饱”走向“吃出健康”;住房从“蜗居”走向“广厦”;出行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今天,我们将全方位展示“衣食住行”的时代变迁,让我们一起跟随着镜头,重温历史,瞭望未来。

北京百货大楼里,人们在挑选布匹做衣服。20世纪80年代,买布料自制服装仍是主流。

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的中国照相馆,一对新人穿着时兴的结婚礼服喜留佳影。

摄影:张兆增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时装模特》,80年代的一次公园时装表演,反映了一个年代的时装变迁,也记录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摄影:郭建设来源:视觉中国

改革开放前,绿军装是中国人最为常见的日常衣着之一。年,在模特的演绎下,绿军装似乎又成为一种时尚,这股风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

摄影:谢伟民来源:视觉中国

年2月20日清晨,在上海北京西路石门路上的蒙丽莎时装公司橱窗前,一群顾客正等待公司开门营业。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服装市场开始猛追世界潮流,时逢西方女装流行宽肩,于是中国都市女性的大衣、套装、毛衣,甚至衬衫、连衣裙都添加了海绵垫肩。

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时装设计界第一次集体发声,中国时尚产业由此进入新阶段。图为著名青年设计师马羚在博览会上展示她的服装作品。

孩子们穿唐装过年。在年APEC会议上,二十位中外领导人穿着唐装亮相,此后全国刮起了“复古风”,开始流行各式唐装。

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模特在广场前展示新款羽绒服。与以往传统的冬装棉大衣和厚重的羽绒服相比,更轻薄且更具时装概念的羽绒服逐渐成为消费者新宠。

年,王府井大街的商业橱窗,人们的穿衣风格发生巨大变化,变得时尚、独特有风格。

年,王府井的商业橱窗,橱窗里的最新款服饰前卫潮流,广场上的居民衣着舒适。看场合穿衣,成为如今人生生活穿衣的要点。

摄影:刘桂仙来源:视觉中国

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在东四开业。它成了当时北京城的一处景点,来这里吃饭的人络绎不绝,采访的记者更是蜂拥而至。

摄影:王文波来源:视觉中国

年的一个清晨,在安定门内大街上,一个炸油饼的摊位前挤满了买早餐的市民。这是当时常见的景象,改革开放为个体户提供了历史机遇,他们纷纷涌上街头,成了中国市场经济最早的一批弄潮儿。

龙潭庙会的北京风味灌肠。

市民在街头抢购冬储大白菜。在那个年代,整整一个冬季,白菜是全北京乃至北方各地城市居民的当家。

年,地坛庙会上,受欢迎的老字号茶汤和特大号儿冰糖葫芦。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北京城看不到晶莹光亮、红彤彤的山楂、红果的冰糖葫芦了,连做冰糖葫芦的原料山楂果、冰糖、竹签子市场上都难找到。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小吃又回到百姓中间。

前门,内地首家“洋快餐”——中美合资经营的“北京美国肯德基家乡鸡快餐厅”开始试营业。

年,前门大街,《可口可乐进亚运》。年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第一个世界性体育赛事。

年,全聚德的厨师张立群开办的《利群烤鸭店》正式开张。

如今,它依然传统而富有历史感。

90年代初期,龙潭方便面。世界上本没有干脆面,干吃方便面的人多了,它就诞生了。方便面的干吃方法在“红领巾少年们”之间流传。虽然干吃不如泡着吃,更不如煮着吃,但干脆面捏碎面饼,撒上调料,握住袋口晃几下,就可以开吃了。

庙会上的老字号。人们生活富裕了,菜肴的种类丰富了,但是在传统的节日里,依然会选择品尝传统食物。

前门全聚德,澳大利亚游客在品尝烤鸭,中国美食正在走向世界。

年,《舌尖上的中国》火爆全国,这部纪录片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一种文化。

年,王府井大街,东来顺饭庄。

北京,曾经的崇文门第二旅馆,现在看来很像“集体宿舍”。

,北京,前门头条弹棉花。

摄影:张兆增来源:视觉中国

年,北京新建成的小区,一户人家正在搬家。当时,还没有多少人家请得起搬家公司,全是朋友和同事帮忙。在没有电梯的时代,人们也只能靠手扶肩扛。搬家时能借到解放牌大卡车的人家,算是倍儿有面子了。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礼拜天义务劳动,为市民免费理发。

年,北京市首批职工购公房领房证。80年代中期,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立,“新住房时代”正式开始。我国的住房政策出现了分水岭。一方面“福利房”仍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原先分配的“福利房”以及各式各样的自建公房折价转卖给了使用者。

90年代的商品房,加大了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的面积。权威人士说,以实际的居住面积算,当时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18平米。

那时的住房已与现在的住宅比较接近,只是楼层往往不高,一般也没有电梯,装修费用较便宜。

年,“福利分房”时代宣告终结,中国房改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年,中国的住房分配,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自下半年起全面实行住宅商品化。在北京住宅与房地产展销会上,参展项目以商品住宅为主。

北京,一些符合政策的住房需求者在挑选经济适用房。

摄影:徐勇

年,东城区小方家胡同拆除前。多位居民自由组合,手持一张写有自己姓名、出生年月及身份的卡片进行合影。

21世纪,人们的住房选择更多,高档住宅区,复式楼,别墅,公寓,廉租房等多种类型的房子雨后春笋般林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在追求宽敞的同时,也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