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林村远眺
柑林村房前屋后遍植柑子树
柑林村,是龙潭镇集市东面2.5公里处一个人口上千的老村庄,隶属塔水行政村。村名柑林,顾名思义,肯定是该村里里外外柑树成林。经过实地探访,虽然满目苍翠中并非清一色的柑林,但村里村外,房前屋后的柑子树还是无处不在。可以想见,当年该村先辈开基立村时就开始利用山坡旱地,广植柑树,以为水田之外的经济来源。柑树成林后就变成了该村的地理特征,官府建村造册,索要村名,以“柑林”名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即便新房占地柑林缩减,但老屋前还是保留着几株柑子树
也许因为柑树减少,不再连片,故该村曾经俗称“柑子树下”
柑子树下,概念模糊,连片成林也好,零零散散也罢,均以柑子树下概而统之,令人随意想象。以前的人们很实在,给自己家园取名字没那么多讲究,只要能代表自己家园所在地的特色,用“柑子树下”这样口语化、直白化的名称作村名的现象并非一家。如大城镇古楼村委会辖区原来有个“竹里架子”村;汪家圩乡浮桥村委会辖区原来有个“姑婆大丘”村;灰埠镇银树村委会辖区有个“银树下里”村;矿山水库管理局南城村委会辖区有个“小茅棚”村。后来市民政局在统一制作全市乡村农户门牌号码时,嫌这样的村名既土气,字数又多,便去俗取雅了。
柑林村的始祖山
柑林村虽为铣、铁二公开基,但依然奉蓝塘村建宁公为始祖
柑林村是个独姓村庄,始祖姓冷。早在明朝正德己卯年(公元1519年),有名叫冷守铣、冷守铁的二兄弟,原本居住在附近二里之遥的蓝塘村。蓝塘村是个好地方,村子山环水绕,泉甘地肥,是冷守铣、冷守铁二兄弟的先祖冷建宁于宋熙宁(公元1068-1077)年间开基建立的。蓝塘建村450年之后,冷氏田园周边外姓人逐渐增多。尤其到明正德年间,蓝塘村后山北面的田塅里,先后建起了7个外姓村。为了确保冷氏田产不被外姓人侵占,也为了缓解蓝塘村地窄人稠之状,蓝塘村开始令部分子孙外迁,到祖居地后山背面的田塅里另立新村。于是,守铣、守铁二兄弟结伴来到了柑林。但依然奉蓝塘村建宁公为始祖。
村北的梅溪(亦称西港、石伞港)是柑林村的龙脉水、旺财水
村南的后龙山是柑林村的龙脉山、靠背山
柑林村与祖居地蓝塘村同在一座海拔不是很高,但面积很大的红石丘陵的边沿。蓝塘村位于大丘陵的西南角,柑林村位于大丘陵的正北边。北面丘陵下是一片绿茵般的田塅,田塅以北有一由西北向东南的大溪流环绕而过。这条溪流从村前地界的斜桥村而来,到龙潭镇地域的梅口村东面汇入锦河。因而这条溪流便有三个名称:斜桥水、西港、梅溪。对于柑林村人来说,这条溪多称西港,是柑林村的龙脉水、旺财水。西港不仅长流不息,溪中还有一道奇观:石伞。因而还是清康熙丙申(1716)年,这条溪就有“溪中石伞”“柑林活水”二景名列柑林八景之中。
柑林村的后山起伏辽阔
柑林村的周边水田密布
柑林村所在的大丘陵地形也非同一般,其北面边沿一线,东南面有狮虎山雄峙,向东北方向前凸;西北面有秤岭山横卧,也向东北方向前凸;其南面便是方圆广达二平方公里的大丘陵,柑林人习惯称为后龙山。这可是柑林村的靠背山。山上青松翠柏,郁郁葱葱;红色石岩,仙女留迹,在古柑林八景中,后龙山就在古柑林八景中占据了三席,分别是“狮虎坐镇”“岭上松涛”和“仙女留迹”。俯瞰柑林村基址的形势,犹如一人稳坐太师椅中:背面有倚靠,左右有扶手,前面视野开阔,既观水龙蜿蜒,又赏田毡碧绿,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柑林村仅存的一株古树
柑林村新建的众厅
柑林村的房子大都依山势而建。由于山体为红石岩层,虽然地基坚硬,但未免给施工带来难度。但柑林村人世世代代都不畏艰难,始终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天换地,创造幸福。游览全村,古老的房子一栋也没有,这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受到日本鬼子侵扰的缘故。大部分遗存的老房子都是抗战以后或是文革以后重建的一层平房。如今所见最多的都是改革开放及近年新农村建设以后建造的多层楼房。
柑林村现任村长冷生根
柑林村现存的老房子多为文革后所建
据现任村长冷生根说,柑林村的变化,固然全仗柑林村人世世代代的不懈奋斗,但赶上了好时代还是主要因素。他说,目前村里在外打拼的人不少,不仅有众多普通打工者,还有数不胜数的国家公职人员、企业家、研究生、大学生,连中科院博士都有三人。至于立足本地创业,发家致富的也不在少数。半数人年收入均达五万元以上。年入五万至十万的人家占30%以上。有五户年收入在十万至三十万不等。柑林人的生活如蜜甜。如此说来,这“柑林”得改“甘霖”了。
柑林村的房子大多依山势而建
柑林村人通过各种方式发家致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