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港珠澳大桥历时七年胜利竣工,创造出世界的第七大奇迹。
然而,掌声背后的港珠澳人一刻都不曾忘记,这七年来所经历的挫折,以及面对挫折时他们从来不曾气馁。
直到现在,徐兆温依旧能够清楚地记起沉管E15第一次安装时的情形。
徐兆温
正好赶上来了大风,浪水基本能打到这个地方,这时候人一般站不住了。因为风浪大,桂山岛的坞门场地比较狭窄,船靠不上来。
这一天,经历了近两个月前期准备的沉管E15出坞浮运,迎来正式安装。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时候,安装一线的技术人员却意外地发现E15基槽发现突淤,情况万分紧急。
我们在碎石基床上,淤泥层太厚。槽里的淤泥太厚,不具备安放条件,只能回拖。
当时林总决定之后,天气海况都不好。人在船上作业,浪把人打倒好几次。
前期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包括沉放演练,一切设备都在可用状态。就像一场战争一样去了,但是因为回淤决定回坞。
从船和团队的角度来讲,只要沉管拖也去,不想再拖回,开弓没有回头箭。沉管从坞里出来,从窄的地方往宽的地方出容易,但是从宽的地方往窄的地方就很难……当时心里确实很沉重。所有人心里都很难受,但是大家什么都没说。
就这样,8万吨的庞然大物E15在经历了70个小时的出坞之后,不得不调头回到桂山岛。
徐兆温
回拖的时候只有预案,没有经验。平时一次两次带缆就行,那次带了十多次缆才成功。
E15沉管撤回桂山岛。全员开始排查问题,并为第二次出坞做好准备。然而,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E15第二次出坞同样遇到了回淤问题。
在安装过程当天,我们就发现了碎石基床上出现了淤泥,我们通过潜水员下去探摸,进一步核实,发现确实是存在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注意到整个碎石基床已经不具备安装条件,我们整个沉管船队,重新回拖回预制厂。
然而,比第一次更难的是,这次出坞不但出现回淤,各种各样其它问题也频繁出现。
当时在安装现场,我们的设备出现了问题,里面的电器坏了,保险丝坏了。两道盖板全部打开,检测出来故障。
所有参与安装的人亲眼看着E15沉管第二次回拖,心情无比沉重。此时,质疑声渐起,每个人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去桂山岛理发,理发的师傅问我,是不是沉管安不上了?我说不可能。不是因为有问题,是为了我们要保证它更好的使用。
E15沉管三次安装的五个月时间里,港珠澳大桥项目里所有的部门、所有人员一刻不曾懈怠,大家相互鼓励,互相扶持。每个人的心里都憋着一口气,没有一个人想过放弃。
我们有信心,真有信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从来没有想过安装不成功。我们有这个实力去做,前十四节我们做到了。只是想着排查问题,船上的设备排查,管内排查,人员调整到最好。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摸着石头过河。强行放也能放进去,但是这样不知道能不能保证年的使用。
每天进行回淤监测,不停地检查检验,我的工作为他们提供数据支持,把我的工作做好,就相当于给了他们最大的支持。提供必要的监测数据,占用航道,早两天出现问题,沉管就不会出来。我们心里还是很难受的。
经历了五个月的准备和等待,港珠澳人终于等到了沉管E15的第三次安装的日子。年3月26日清晨,在40多米的海底,E15沉管水力压接完成,测控系统监测显示,沉管首尾端轴线偏差满足设计要求。
当时心里也是有点忐忑的,毕竟之前已经有两次波折了嘛,最后这一次的话,我们是听到消息说,沉管沉放下去对接完成,而且经过回填数确定了之后,心里其实是特别激动的,也特别高兴,因为我们经过五个月的鏖战,终于把这节沉管放下去了。
年1月1日,港珠澳大桥全线亮灯。绚烂的焰火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这座世界级的大桥。七年里,经历了风雨、经历失败,无畏的港珠澳大桥人最终迎来了成功的一天。
来源:中工网
点击图片,回顾精彩内容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方案:未来之城——科伦坡港口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