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活动命名的地名,记录了该地域在命名之初的经济活动特征,突破了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直观模式,从而带有更多的社会意义。由于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各地之间农业文明的差异性很小.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商业、手工业和工业渐渐发展,以商业、手工业、工业文明为标志的地区特征逐渐突出,因此,反映手工业、工业文明的地名明显多于农业文明的地名。
农业生产是人类早期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故在早期地名形成过程中会有大量以动物和植物名为专名的地名。这类地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重庆历史上的森林植被面貌、动植物的种类和动物的活动情况,也表现了重庆人对动植物的特殊感情。
与植物有关的地名中,有带杉、茅、葛、李、柑、梨、木、林、柏、松、竹、树、草、桐.、茶、莲、柳、桃、樵、麻、森等单字的植物类地名,如茅溪、木洞等,也有带有花生、草药、荔枝、莴笋、菱角、黄桷、天冬、芭蕉、玫瑰、海棠、黄荆、葡萄、柑橘、桂花、梅花、麻柳、枇杷等双字的植物类地名,如桂花园、黄花园、黄桷垭、黄桷坪、海棠溪、麻柳沱、枇杷山等。
今日黄桷垭老街
在用植物给地方命名时,有的还明确了该植物的具体种类,如大竹林、斑竹林、苦竹坝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盛产竹子,而且种类繁多。
重庆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植物植被环境,又为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以植物和动物为城市命名的方式,使重庆城市地名文化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强烈的自然属性色彩,如“黄桷”地名多达22处,“黄桷树”被评为重庆市的市树当之无愧。
黄桷树——重庆市市树
渝中区一地。居民以种植蔬菜为业,形成街道后取名“菜园坝”。大足县某乡盛产水稻、杂粮,于是得名“米粮乡”。巴县某地因盛产竹子,得名“竹林乡”。荣昌区某乡在建乡时,因境内有一大片油菜长势喜人。故名“油菜乡”。
在与动物有关的地名中,有带有鹅、燕、鹤、鹰、猫、鱼、凤、凰、龙、马、牛、鹞、羊、鹿、象、虎、鳅等单字的动物类地名的,如鹅岭、猫石、鱼洞等;也有带螃蟹、蜈蚣、白鹤、老鹰、野猫、鲤鱼、凤凰、鸳鸯、龙凤等双字的动物类地名的,如鸳鸯镇、鲤鱼池、龙凤桥、野猫溪、白象街等。
以动物为地方命名,既反映了重庆人多年以来生产生活的自然环境,也可以从中窥见古代重庆人图腾崇拜的痕迹。其中“龙”是最为典型的图腾形象。重庆城市地名中含有“龙”字地名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命名方式,其中表达人们对龙的崇敬,具有吉祥意义的地名就有接龙镇、来龙巷、龙祥街、龙兴镇、望龙门码头,以及金龙路、龙凤街、龙门浩等;与颜色有关的有丹龙路、青龙路、青龙嘴;与数字有关的有九龙坡区、九龙镇、双龙路、双龙巷等,此外还有龙洞、小龙坎、龙泉湾、龙滩子、龙潭、龙溪镇、龙隐路、龙洞等等。表现出了重庆人希望龙能时时刻刻与之在一起,处处保佑他们的心理愿望。
重庆是因商而兴的城市和物资贸易市场,不少地名(街名)是以手工业、商业、服务业、以及行帮作坊、商肆店铺等来命名的。
重庆渝中区离解放碑不远有条街叫“打铜街”,解放前这条街是多以铜为加工材料的手工作坊,走在街上,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于是人们就把这条街命名为“打铜街”;渝中区和平路有一条小街,名叫“火药局街”,是清朝末年清兵绿营制造、存放火药的地方,以此得名;重庆著名的民俗景点“磁器口”,近代原本是一处水码头,因往来船只常运载当地出产的瓷器而得名,因此原名应该是瓷器口才对,现在都称为磁器口,怕是以讹传讹所致。还有木货街、草药街、铁匠街、棉絮街、小米市、石灰街、筷子街、当归码头等;江北城的猪行街、马号街、水口市、棺材巷、撑花(伞)街、草席铺院子等,以及后来出现的重庆钢铁集团公司的职工住宅冶金村、钢花村等。
渝中区的棉花街。自清代以来。此处是棉花、棉纱的交易市场,故名;瓷器街,历来为瓷器商店集中地;木货街,旧时为木货商品集中地;棉絮街,旧时为出售棉絮的街市;竹木街,原是竹木商人交易地;羊子坝,当年以山货发展,因常在此晒羊皮得名。大足区的米市街,旧时为米粮交易地,故名;花市街,明清时,为棉花、棉纱的销售场所,故名。合川区的草花街,原为制作绢花、通草花、纸花的小街,故名;靛市街,旧为染料(靛)市场;药市街,原为中药行栈,药材交易市场;鱼市街,旧为鱼市场;菜市街,现在是蔬菜、副食品市场。江津区的布市街,历来为布匹市场;菜市街,现为农贸物资及蔬菜销售市场:店子乡,当年垭口上有一条街,过路人在街口店里歇脚,人称店子口。
合川城墙下的草花街
大足区五金街,此地小五金厂、社集中。铜梁区打铁街,此地古代的打铁铺较多;江北区洗布塘街,清道光年间,有织布坊在此水塘洗涤色布;撑花街,此街多数居民以制伞(重庆方言中称伞为“撑花”)为业。大渡口区钢花(支)路,钢铁(支)路,都与当地的重庆钢铁公司有关。沙坪坝区,红糟坊正街,早年,此地糟坊生意兴隆,人称其“交红运”,由此得名。
潼南县某乡,境内有一小溪由北而南穿过,实为水运交通枢纽,米粮的吞吐量很大,小溪由此得名“米心溪”,该乡也由此得名“米心乡”。合川区某乡,乡以场名,该场面临一溪河渡口,遂取名“临渡”;另有一乡,驻地濒临渠江北岸,为水运码头.故名“码头乡”。
自宋朝始建洪崖门后,明朝洪武年间,重庆守将戴鼎因地制宜,随山就水的建设城墙,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确定方位,以“九官八卦之象”确定数量,成就了重庆城“九开八闭”的十七座城门。除通远门外,重庆城门门门通水。门外泊船的地方被称作码头,登上这些码头,穿过一道道城门,南来北往的客货便进了重庆老城。《巴县志》记载:“自轮船起,万轮停泊,起卸货物,城门狭甚,不利交通,于是拆毁当冲要各城门而别建码头。”如朝天门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城门上原书“古渝雄关”四个大字,通常认为这里是朝廷高官登陆重庆的码头,地图上绘有接圣街(今信义街)和圣旨街(今新华路)为证。
千厮门名取自《诗经·小雅》“乃求千斯仓,万斯仓,黍稷稻梁,农夫之庆”之句。盖以当年城门内有贮存粮棉的千仓万仓而得名。南纪门出自《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是谓该门是水陆两通的重要交通总汇。
储奇门旧照
储奇门寓有富足昌盛之意,“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储奇门是重庆城药材集散之地,城门内山货、药材字号、堆栈林立。重庆城门与川江航运的关系自不待言。年复一年南来北往、东去西至的客货穿行于此,繁荣了这座城市,也形成了这座江城的码头文化。
储奇门焕新颜
透过这些城门,我们可以见到重庆依山为城,凭水而兴,由码头而集市,由集市而城池,开埠以降,遂为一大都市的历史印迹。
与其他城市一样,重庆城市街道中也有大量以“路”、“街”、“巷”聚落命名的街名和地名,如人民路、中山路、新华路、民生路、白象街、新民街、学田湾正街、人和街、丰碑巷、山城巷等;而在这些以城市聚落为通名的地名中,最有特色的要数“村”了。“村”在重庆地名中的大量运用,这在全世界的大都市中堪称一绝。这种命名方式,反映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重庆山区的分布零散稀疏。即使聚落的规模已经发展成为小城市、中等城市、甚至大规模的国际化大都市山城,乡村气息依然深深扎根于城市生活中。
红岩村
渝中区甚至还完整地保留了“桂花湾生产队”、“龙井湾生产队”。这是当代共和国历史烙在重庆市中心明显痕迹,是中国大城市中独树一帜的现代地名文化财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56.html